正文 第2章 網絡隱私顧慮、信任與自我表露行為——新加坡青少年社交網站(SNS)研究(2)(1 / 3)

雖然隱私顧慮和網絡信任通常是負相關,但是它們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變量,能引起不同的行為反應(Wirtz&;Lwin,2009)。比如涉及一些比較不敏感的信息時,網民同時有較低程度的信任和較低程度的隱私顧慮。而涉及一些比較敏感的信息時,網民同時有較高程度的隱私顧慮和較高程度的信任(Milne&;Boza1999)。減少隱私顧慮和提高信任感是促進網民自我表露的兩個有效措施(Milne&;Boza1999)。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任務是分析隱私顧慮和網絡信任對網民自我表露行為所起的不同作用。

信任在涉及危險的不確定性環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認識(Mayer,Davis,&;Schoorman,1995)。傳統的人際交換研究顯示,在可能麵對危險後果的環境下,信任是一個人自我表露的重要前提(Wheeles s&;Grotz,1977)。在親密關係中,信任與自我表露的親密度相關(Larzelere&;Huston,1980)。在組織中,它是促進團隊合作的重要元素(Larson&;LaFasto,1989)。隨著網絡帶來的高程度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信任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在電子商務中,由於涉及的高風險,對網站的信任度是交易成功的首要條件。如果缺乏信任,網絡消費者會拒絕進行網上交易(Jarvenpaa&;Tractinsky,1999)。網絡信任是促使網民即使麵對可能帶來的風險仍願意在網上表露個人信息的重要因素(Culnan&;Armstrong,1999;Metzger,2004;Norberg,Horne,&;Horne,2007)。由於在Facebook網站上提供個人信息同樣充滿危險性和不確定性,因此,信任對用戶在Facebook上的個人信息表露行為所起的作用同樣也可被預測。因此,我們假設:H1:網絡信任度高的青少年會在Facebook主頁上表露更多的個人信息。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隱私顧慮會降低網民在網上提供個人信息的意願(Milberg et al.,1995;Sheehan&;Hoy,1999;Hoffman et al.,1999)。具體來說,學者發現隱私顧慮和網上自我表露的具有負聯係(Milberg et al.,1995)。在電子交易中,隱私顧慮的存在會使網民在交易過程中不願意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Sheehan&;Hoy,1999;Hoffman et al.,1999)。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部分研究發現,在網民自稱的隱私顧慮程度和他們實際的表露行為之間存在差異(Acquisti&;Gross,2006;Spiekermann,Grossklags&;Be-rendt,2001)。Phelps et al.(2000)發現,隱私顧慮對自我表露行為的作用會根據需要表露的信息的類型而有所不同。在網上購物中,雖然網民具有較高的隱私顧慮,但仍然表露比較私密的個人信息(Spieker-mann et al.,2001)。在社交網站上,Acquis ti和Gross(2006)沒有發現隱私顧慮和個人信息表露行為之間存在的關係。為了進一步厘清隱私顧慮和自我表露行為的關係,在本研究中我們假設:H2:網絡隱私顧慮度高的青少年會在Facebook主頁上表露更少的個人信息。

(五)網絡隱私顧慮、信任和邊界管理行為

Baxter和Montgomery(1996)提出了關係的辯證論,指出在關係管理中存在的動機性的矛盾和焦慮。交流隱私管理理論(The 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Petronio,2002)也指出在交流過程中互動者麵臨著自我表露與隱私保護的矛盾。正如理論所言,在一個韓國社交網站cyworld上,研究發現了用戶在與他人交流和自我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Kim&;Yun,2008)。這反映在一方麵用戶希望能有更多人訪問自己的頁麵,另外一方麵也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他人所見。

針對這一矛盾,Facebook社交網站給予了用戶選擇權。用戶可以通過加陌生人為好友等行動來擴展自己的網絡,與他人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設置自己的頁麵僅為特定群體可見等行動來進行隱私控製以保護自己。這兩種邊界管理行為分別與Higgin(1998)提出的兩個導向以及Murray,Holmes和Collins(2006)提出的兩個動機有著密切的關聯。Higgin(1998)指出,個人為了達到理想中的結果,在做決定時會有兩個不同的導向:促進導向和預防導向。促進導向主要考慮行動可能得到的正麵結果和可能取得的成就;而預防導向主要考慮行為可能招致的負麵結果和可能招致的危險。同理,Murray,Holmes和Collins(2006)指出了在關係中存在的兩個相反的目標:自我保護的目標(預防導向)和與他人交流的目標(促進導向)。很明顯,Facebook用戶的兩種邊界管理行為分別與這兩種目標導向相關。加陌生人為好友等網絡擴展行為與他人交流的目標(促進導向)相關,而隱私控製行為則與自我保護的目標(預防導向)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