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以SNS網站使用者個人社會資本的獲得為主題,研究的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是個人,也就是SNS網站的使用者,屬於個體層麵的研究,將綜合考慮個人的能動性、結構特性、外部環境及製度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主要考察個體特征及其使用行為如何影響個體網絡社會資本(online social capital)的獲得。全文主要基於以下思路:個人對溝通技術(如E‐mail、IM等)的使用會影響該個體的社會網絡結構,從而影響其社會資本的獲得能力。
SNS網站作為一個人際溝通平台,整合了E‐mail、IM(即時通訊工具)、博客等多種網絡人際互動工具,個體在SNS網站中與其他社會成員發生互動形成各種關係,進而形成個人層麵的社會資本的積累。與互聯網中的其他媒介類型相比,SNS網站整合了多種網絡溝通工具,在同一個平台中實現多種類型的網絡溝通方式,從而可能會形成新的社會資本的獲得模式(Ellison,Steinfield&;Lampe,2007)。此外,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關係與西方社會有著很大的不同,相對於西方的低情境文化來說,中國的關係社會更注重“關係”的建立與維係,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中,SNS網站將會發揮怎樣的功效?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以後,社交需求等較高層次的需求就開始成為自身行為的主要動因。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工作壓力日益增大,隨之而來的是由於社交時間的縮減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貧乏。人際交往成本主要有經濟成本、精力成本、時間成本、風險成本,而SNS網站的使用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打破過去因為時間、空間和成本的局限而受到限製的人際交往訴求,實現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有效降低了日常關係建立、維護的溝通成本。SNS網站的盛行,尤其在都市白領人群中的迅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SNS網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但滿足的哪一部分人的哪些需求呢?
CNZZ測評結果顯示,用戶登錄SNS站點的85%的操作次數和91%的有效操作時間花費在參與娛樂互動或遊戲中,娛樂需求已經成為國內SNS網站的主要功用之一。CNNIC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指出,SNS遊戲(社交類遊戲)在2009年迅速崛起,其依靠人際關係基礎和操作簡便的特性為網民進入網絡遊戲領域建立了良好的登陸平台。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國SNS網站中最為熱門的頁麵遊戲通過創造虛擬價值,滿足了用戶的“成就感”,轉移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成為用戶“宣泄”的虛擬場所。對於SNS網站使用的不同模式(以交友互動為主VS以遊戲娛樂為主)對於用戶的社會資本的獲得的影響如何?
在Web1.0時代,互動行為的匿名性是網絡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主要區隔點,通過互聯網認識的互動雙方之間的關係基本不受現實中雙方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社會特征的社會規範和角色期待的製約(如果有的話,已經內化於互動雙方的人格結構中,成為其情感結構的一部分),網絡社會中的雙方不再有“身份感”,而是簡單的“情感人—情感人”的關係。然而這一“匿名性”在SNS網站中被再次顛覆,標榜“真實性”為特色的SNS網站,將傳統社會中的人際網絡關係複製到網絡空間中,個人在傳統社會中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屬性也隨之帶入。但這種複製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在SNS網站中,使用者可以更為有效地管理個人印象,有選擇地披露個人信息,從而有可能比在線下的時候更容易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本。在新資本理論中,行動或選擇已經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出現。不同個體的選擇的有效性和範圍存在著不同的約束,新資本理論強調個人行動與結構位置在資本化過程中的互動(林南,2005)。在對社會資本運作的研究中,林南提出個人在結構中的位置(position),如權威或管理地位,與個人在網絡關係中的位置(location),如結構洞,這兩者對於個體社會資源的獲得很重要。根據已有的文獻,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社會資本的獲取能力受個人的社會地位、其所處的結構性位置與社會網絡等因素的影響(林南,2005),社會群體(性別、種族)由於其優勢或弱勢的結構性位置與社會網絡,而對社會資本有不同的獲取能力(林南,2005)。以上這些結論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研究獲得的,這些影響因素在互聯網中是否會有改變?網絡的特性(如去中心化)是否會改變原有的影響因素的權重,從而影響互聯網中社會資本的建構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