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SNS網站用戶線上社會資本的獲得——以大學生使用者為例(5)(1 / 3)

4.“元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獲得

林南(2005)在研究中,根據資源按照其不同來源將其區分為先賦資源(ascribed resources)和自致資源(acquires resources),先賦資源是指與生俱來的環境賦予的人力無法改變的資源條件,如性別、年齡、家庭背景等;自致資源是指經過個人主觀努力而獲得的資源條件,如受教育程度。這些資源作為資本增值的基礎存在,將直接影響社會資本的獲得和動員過程。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這些資源總結為一個概念:“元資本”,可以將之理解為影響社會資本獲得過程的外在影響因子的總和。在本次研究中,“元資本”被分解為以下4個因子:人際溝通的適當性、人際溝通的主導力、人際溝通的同理心、社會實踐的參與情況。研究結果顯示,人際溝通的主導力、人際溝通的同理心與社會資本的獲得存在正相關關係。而在學校參與社會實踐的數目與跨越型社會資本存在弱相關關係,而其他因子與在線社會資本的獲得無顯著相關性。由於本次研究對象——學生群體本身在社會結構方麵的差異性較小,因此個體線下可轉化的社會資源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個體的人際溝通技能方麵,個體在學校中是否擔任職務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多少所帶來的影響相對較低,這是由本次調查抽樣群體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麵存在不足:首先,本研究是一個橫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因此,有關橫向研究方法固有的不足在本研究中也是在所難免,包括本質上隻能檢驗變量間的相關性和差異性,而無法確切檢驗變量間的因果關係。這一限製使得我們對研究發現的解釋不得不經常以“可能”這一表示猜測而不是以確定的語氣展開。

其次,互聯網研究本身時效性上的限製。計算機領域的“摩爾定律”在互聯網領域也同樣存在,而這種瞬息萬變的特性使得相關研究必然滯後於現實,造成各研究之間的可重複性和普通適用性較低。第三,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SNS網站的使用者,但出於實地調研可行性的考慮,最終抽樣總體定位於學生群體,雖然這部分人群是目前SNS網站的主要使用者,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的結論隻能推知18~22歲,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群的情況,對於SNS網站中的其他人群無法推知。對於其他層次的人群使用情況的考察還需要後續研究的繼續探索。第四,本研究的主要數據采集方法為單一問卷調查法,由於是單一的數據采集方法,因此單一數據采集方法所導致的資料有效性的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人們在填答問卷時可能存在一些結構上的傾向性,如麵對5點結構量表時,選3的概率會比其他的都高。這種傾向可能導致變量間存在一種虛假的相關關係,從而影響研究結果,對此,我們無法偵察也無法消除。第五,鑒於目前將社會資本應用至SNS領域的研究非常少,而國內已有的研究中還沒有采用文中所用的量表可供參考,因此必須根據相關理論概念、研究對象以及采納與製作測量工具。在問卷設計階段,研究者廣泛參考已有的社會資本量表,盡量在問卷陳述上做修正和調整,以達到準確和全麵的測量,但難免還是會有不足和欠考慮之處。

研究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提出新的假設、模型,並加以檢驗改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為理論起點,初步建構了網絡用戶個人社會資本的獲得模型,論證個人用戶在SNS網站中如何通過自身行為積累可感知性的社會資本的過程。但是這個模型,目前僅僅涉及個人的SNS使用行為對於“可感知性社會資本”的獲得,並不能與真正的社會資本獲得相掛鉤,這中間還存在一個從可感知性社會資本向可獲得性社會資源的轉化過程,對於這一過程的考量還有待後續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布迪厄,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