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多元網絡媒介環境中對外傳播的偏向與路徑:一個基於珠三角地區的考察(2)(1 / 2)

互聯網是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於一體的媒介,形成了“大媒介”(Mega Media)特定的物理環境。“大媒介”表現為電子媒介主導的多種媒介的綜合作用,影響人的感知和理解,也影響人與人之間、人與媒介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它一方麵以消費文化為前提,是一種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各種力量整合(social conformity)的形式;另一方麵,人是其中隱含的因素,具有強調秩序、控製、效率和特征。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人們還可以再現DVD電影,重新剪輯或者交切音樂來製作多媒體材料。羅伯特·洛根(Robert Logan)稱,當前的媒介環境是“遠程通訊和電腦技術雜交”,是國際性和區域性的有機集合,呈現出“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特點(Logan,R.K.,2000)。

其微觀的符號環境,首先表現在信息加工的意義(meaningfulness)貫穿在所有的渠道或者編碼中,或者是存在於它們的混合結構裏。媒體網站,大多會在立足本地受眾的同時,麵向海外進行信息傳播。特別是一些政府重點扶持的網站,更是強大本土在網絡上的聲音的重要渠道。但是這些網站傳播信息中包含的價值觀,可能會與預定接受者的價值觀產生差異甚至衝突。在BBS、聊天室等以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為主體的網絡空間裏,不同的網民之間也會存在著文化差異和價值觀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麵會影響個體之間相互交流的質量;另一方麵,也可能在整體上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網民之間交流的開展,區域形象正是在這種差異中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意義。

第二,這種意義既是媒介刺激的產物,也是受眾記憶的產物。事實上,正是通過這樣的共鳴和記憶,我們“嵌入”了不同的信息提供的空白。從媒介環境的角度關照,“舊城”具有獨特的符號價值和代際傳播功能。它是“區域記憶”的空間載體,承載著區域代際傳播的功能。這種對比能溝通區域的曆史、現在與未來,在當代傳播中完成曆史的演說。許多網民在各大論壇和新聞跟帖後從廣州“地脈”與“文脈”等多個角度為廣州城市形象定位,認為,從經濟發展方麵考慮,廣州生活節奏快,吸引五湖四海的人,可以稱為時尚之都、活力之都、夢幻之都、魅力之都等;認為從千年商都的文化地位上來說,可以稱為美食之城、購物之都、國際商都;從近代曆史上說,可稱為英雄之都、革命之城;從地理地位上說,可稱為嶺南之都、南國明珠、花城等。其實都是對“區域記憶”的延續。

其三,多重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張力,信息成了爭奪意義的場所。網民對於城市形象的討論主要還是集中在城市所呈現的外部形象方麵。城市形象實際上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即城市品牌識別(brand identity)、城市圖像(image)以及城市品牌化(branding)(Gary Gumpert,2001)。城市品牌識別指城市傳播者希望創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們對城市美好印象的獨特聯想。這些聯想代表著城市的價值特征,暗示著城市對其居住者、社區和鄰居的承諾。城市品牌識別是一種主動的策略安排,表明城市傳播者希望城市如何被認知,或者說,是作為城市管理者的傳播者所希望標榜的城市特質。確立清晰的城市品牌識別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前提和基礎。而城市品牌形象則是就城市品牌識別進行傳播的產物,或城市品牌識別投射到受眾頭腦或心智中所形成的“圖像”。大眾媒介對城市品牌識別和城市(品牌)形象進行設計和管理,以塑造有價值的、美好的城市品牌為目的所進行的一係列相關的計劃安排和實施過程,形成城市品牌化。

網絡媒介對於意義的引導和信息的填補,應該圍繞“大媒介”(Mega Media)展開。“大媒介”(Mega Media)以現代城市為中心,以國家資助的公司和商業機構以及意識形態為標誌。具有運輸性、複雜工業性、內爆性(implosive)、跨國性和跨文化等特征。在網絡媒體呈現珠三角形象時,應該突出其高端工業化、高度跨國和跨文化性、作為珠三角港口的高度運輸性等特征。

從網絡輿論的自發與引導機製看,主要包括三對內在的矛盾:一是激勵與消解;二是維持和轉移,即維持它這樣一種輿論狀態還是適時的進行轉移;三是反置與共建。

網絡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對嶺南文化的獨特特點、對傳播的信息進行重新編碼。首先,通過強化人們對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觀的認知,形成人們的情感偏向。其次,不同城市具有各自的精神內涵,而這種城市精神又是城市形象的靈魂,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一部分。城市的精神內涵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網絡媒體在城市形象傳播過程中理應具備縱向思維方式,植根於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挖掘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曆史的眼光來對待城市形象的演變,尋找這座城市無法割裂的曆史記憶和一以貫之的精神脈絡,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