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多元網絡媒介環境中對外傳播的偏向與路徑:一個基於珠三角地區的考察(3)(1 / 3)

③經濟的功能:地理、經濟、曆史、交通概況介紹;介紹觀光景點、提供旅遊信息;英文版內容;招攬投資、增加當地商機與促進經濟發展等。

④落實民眾知情的權利:行政機關要聞;公布城市計劃或城鎮規劃內容;統計數據/圖表;在線數據庫查詢;電子報訂閱;政府通訊網絡版等。

⑤提升民眾生活質量:連結其他網絡資源介紹;文化、藝術資源介紹;小區活動公告、活動廣告牌;提供大眾運輸係統信息;就業服務;加強民眾對公共安全的認識;提供實時氣象數據;提供實時當地交通狀況數據;實時新聞;聊天室功能;提供在線圖書館服務等。

實際上,城市利用網站傳播的不僅是“城市概念”,而且是建立一個由城市所有生活文化產品所構成的“城市品牌”;而網站所傳遞的城市生活文化產品,不隻是數據(data),而且是信息(information)、文化知識(knowledge)以及洞見(insight),更是城市生活文化的體驗(experience)與智慧(wisdom)的累積。

那麼,當我們“使用”網站,從網絡媒介的內在符號世界中思考、感知、談論或表現身邊世界時,我們就正處於傳播媒介的符號結構之中,遵循其內部的邏輯。一方麵,個人在網絡環境中扮演的虛擬角色,把與角色及其表現相關的預期和意義整合入自我之中,用角色身份(role‐based identities),彰顯自己的個體特征,自我認同;另一方麵,個人在網絡環境中扮演群體身份(group‐based identities)(Schau HJ,Muniz AM.,2002),把自己歸類入某個群體類別,自我類化。群體身份影響著一個人的文化認同,而媒介技術影響著群體身份的確定。“當我們簡單地用我們是‘誰’的方式來考慮群體隸屬時,我們身份的感覺也被我們在哪兒,以及‘誰’和我們在一起所改變。由媒介或其他因素的變化所造成的場景結構的變化,會改變人們對‘我們’和‘他們’的感覺。為了預測新媒介對群體身份的影響,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新媒介如何改變‘誰同誰分享社會信息’。隨著社會信息係統的融合與分離,群體身份也會隨之變化。”(約書亞·梅羅維茨,2002)網絡環境在塑造對外傳播形象的同時也在不停地改變著我們分享社會信息的範圍。

其實,媒介總是發生在生活世界之中,也必然通過它與生活世界的關係獲得存在的意義。環境的想象真實地觸及城市對外傳播的方方麵麵。網絡媒介也不再是一種“想象的和機械的結構”(TEnnes,F.,1955),而是通過自身的結構、編碼和偏向,將各種力量置於一個相互聯係的動態的對外傳播係統中。這個係統應該有容、有衡和有序,它不僅是建立一種和諧、合理、健康、人性的區域化模式,將區域自身繼承的文化遺產、曆史傳統、經濟、政治乃至藝術、生態環境建設有機、有效地融合到媒介環境裏,從而打造獨具特色的區域空間和區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媒介與社會發展的動態平衡,利於社會成員個體的生存與發展。

(本文係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項目《媒介融合趨勢下廣東新聞網站的國際傳播路徑研究》的成果之一,批準號:09 L‐03)

[參考文獻]

[1][法]阿爾貝特·史懷哲(1996),《敬畏生命》(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9頁。

[2]大洋論壇:“全球征集廣州城市形象表述詞30字內定位羊城”http://club.dayoo.com/read.dy?b=viewpoint&;t=855690&;i=855690&;p=1&;page=5&;n=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