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無暇之人”——數字網絡新媒體語境中的主體建構邏輯省思(2)(1 / 3)

由此則可察知,“多對多”形式的傳播結構隱含著“擬像對擬像”的交往結構,亦即“存在者—擬像—擬像—存在者”的交往結構。此間,仿真擬像成為波德裏亞所稱的“超真實”(hyperreality)存在物,而“擬像對擬像”的傳播則更加嚴密地貫通娛樂至上的精神指向。作為“人的延伸”的擬像成為幻覺性主體,而其指涉的存在者則淪落為前者的隸屬物,個體乃至群體存在者藏身於擬像背後,原本意圖始終掌控擬像的表述,實際上卻愈來愈轉變成為擬像的陰影。進而,存在者和存在者的信息交往,建基於擬像生產而傾向於自我消費。沿此演進路向,則可清理出通往個體性自閉和群體性隔絕情境的清晰路標,凸顯出數字新媒體主體建構的一個結構性邏輯。值得提醒的是,麵對仿真擬像,個體存在者最具有自我確立性的力量乃是其力比多(libido),而在此之間,網絡色情乃至網絡性愛(cybersex)將存在者由自我(ego)狀態,拉落至本我(id)的原始欲望的無意識狀態,而自我超越的超我(su-perego)狀態愈來愈遙不可及。動物性的本能欲望,確立暇時的個體存在者作為人的存在,以對抗擬像的主體性,由此形成一個內在層麵的吊詭。而尤值警醒的是,仿真擬像通過個性化完美影像形象,將其賦予個體存在者,對此吊詭進行遮掩。就此而言,在娛樂性信息傳播之中,視聽仿真擬像遮蔽了個體存在者的本原現實形象,其虛構性的個性形象對存在者的個體存在進行反向建構,個體存在者在暇刻時間中被仿真擬像所異化,進一步失去其本真性暇時,進一步淪落為“無暇之人”。

在此,則須深入探究前述主體性內在吊詭之所在。在數字新媒體的消費語境中,“媒介物必須成為符號物,而後才能成為消費物,。。在變成‘個性化的’(personalized)以後,它進入一係列消費場域:它被消費的並不是它的物質性(materiality),而是它的差異性(differ-ence)。”由此,運行於新媒體語境的符號編碼係統,生產出一係列格式化的個性化符號序列,並將其全部確立為“完美無瑕/無暇”(impecca-ble)的價值譜係。在此前提下,置身其中的個體存在者的自我個性化選擇和確立,始終遵循媒介消費符號係統的主體個性價值的建構邏輯,實質上有效推進了符號係統的個性化編碼的分配和增殖。細加勘察則知,“個性化”所緊密關聯的個體存在者,潛在地喪失其本真的“個性化”,而為符號物所異化和代言。符號個性化進行多種多樣的展示和陳述,而個體存在者卻一再陷入本真的“失語”。如波德裏亞所言,消費符號係統“整個修辭想要表述的,乃是無人存在。……人在我們這個功用世界中缺席、死亡、被刪除。而要進行‘個性化’的正是這個缺席之人、這種喪失意義之求。此喪失意義的存在者通過符號力量抽象地重構”;重構為無暇個性的附屬存在。在此意義上,數字新媒體語境中的個體存在者成為“無暇(擬像)之人”。

而媒介消費符號係統之“個性化”的虛構性在於,其外在於現實個體的真實性和具象性,而形而上學地建構出一係列抽象差異性,並將其確立為個性譜係。其“個性化”始終以現在時態進行表述,“縱身躍入了一個與過去毫無關聯的現時世界”,自我隔絕於曆史之外而使曆史銷聲匿跡,由此始終置於瞬時、彌散、麻木的無暇亦無曆史的“當下”。更進一步,差異性個性譜係的普世化,意味著差異性背後的編碼同一性的確立,意味著仿真擬像個性化譜係的自我證偽。換言之,“個性化邏輯恰恰是:。。對差異的崇拜正是建立在(真實)差別喪失的基礎上。”而前述現實個體的力比多對抗性,正是對於仿真擬像個性化的形象抽空。進而,前者確證自身相對於擬像的個人現實存在之後,亦確證自身相對於動物的個人現實存在的消解;在其彰顯了個人和擬像的區別之後,卻根本遊離在人(自我)的疆域之外。更進一步,隨著數字網絡媒介仿真擬像不斷遞增,產生“超真實”幻覺世界,超越了力比多對抗性,“性欲和快感更加強有力的是幻覺的激情。”由此,“世界等同於此:最終的幻覺,即對一個完美的、實現的、完成的、完善的、達到存在之巔的、達到真實頂點的、窮盡可能的世界的幻覺。”在此意義上,數字新媒體幻象語境中的個體存在者成為“無暇(幻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