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網絡隱私(1)(1 / 2)

章銀燕

摘要 網絡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新空間,基於這個虛擬空間,隱私被賦予了新的形式,隱私權價值的實現和隱私的侵害在這個空間中同時存在。本文從網絡隱私權的含義入手,分析了網絡隱私安全問題的表現形式和主客觀原因。

關鍵詞:網絡隱私,表現形式,隱私侵權原因

曾幾何時,我們徜徉於“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網絡,快樂地感受著多重身份的跳躍,借助這張網彰顯影響或隱藏自己;互聯網似乎成了人們愜意流連的世外桃源。然而,當網絡出現“木子美”、“王菲案”、“虐貓女”、“豔照門”等一係列“傷痕”事件,人們是在偷窺還是在反思?當網絡搜人引擎偷走9000萬份個人資料轟動網絡時,網絡虛擬性為人們構想的身份理想“天堂”被"毀,人們開始恐懼自己會身處一個“我知道你是一條狗,甚至知道你是一條什麼樣的狗”的網絡空間。網絡雖不是避風港,但人們也不希望在網絡中無處藏身,不希望個人信息與隱私被侵犯,厭惡汙染網絡環境的“自我隱私的暴露”或所謂的“曬”隱私。

一、網絡隱私權

網絡隱私權是在互聯網極速發展環境下由傳統隱私發展而來。美國沃倫(Warren)和布蘭德斯(Brandeis)最早提出隱私權概念距今已百餘年,隱私權被作為公民人格權的一項重要內容逐漸得到各國法律的確認與認可。目前基本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當這種隱私權出現在網絡環境中,便產生了網絡隱私權。具體地說,網絡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包括對個人數據隱私和私生活安寧隱私所享有的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專有權利(童向駿,2007)。其中,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規定,網絡隱私權中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個人資料,即指姓名、年齡、通信地址、血型、種族,同時包括個人的背景資料,如個人的文化程度、愛好、職業等。美國學者尼古拉·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對網絡隱私問題做了很形象的闡述,從三個方麵界定了網絡隱私:“首先,當我傳送訊息給你的時候,你希望知道訊息的確是我傳給你的;第二,當訊息在你我之間往返時,你不希望被任何人竊聽;第三,一旦訊息已經在桌上了,你不希望有人擅自闖進來閱讀訊息。”(尼葛洛龐蒂,1996)

值得注意的是,論及網絡隱私時,必須明確其與傳統媒體隱私的區別,網絡隱私具有其特殊性。上述指出了網絡隱私通常涉及的範圍,但是否成為網絡隱私侵權還應該具體分析,這裏涉及一個原則性問題。在網絡上,如果是個人自願提供或透露了自己的隱私資料,例如針對一些商業網站的注冊信息,都不屬於隱私侵權,因為這是一種在知情、自由選擇的主觀意識下的“自願放棄”,隻要沒被濫用就是可以的。因此這裏涉及了一個知情同意原則,美國的斯皮內洛(Richard A.Spinello)在《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麵》一書中提出,知情同意原則是指隱私權主體在充分知曉自己個人信息被利用的範圍、方式和後果之後,自主做出如何處理個人信息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