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毛澤東原始“學籍檔案”發現始末(1 / 3)

唐召軍

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件毛澤東青年時期在省城長沙求學讀書的原始“學籍檔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該檔案形成於民國四年八月(1915年8月),至今已有90多年。《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為右側線裝、從右至左表格式豎排,長26厘米,寬15.5厘米;對折式雙麵印刷,每頁22行,連封麵封底在內共28頁;紙張已發黃,四邊稍有磨損;封麵上部左沿有鋸齒狀破損,下部中間位置有長約10厘米的不規則通底裂縫,右側靠裝訂線處中下方有“胡臨川”三個毛筆書寫的大字;所有文字均為繁體,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確是一冊十分罕見的原始學籍檔案。這份珍貴的檔案目前保存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內。事實上,它已在縣檔案館“沉睡”了56年之久卻從未被發現,直到2006年年底才重見天日。那麼它是如何被發掘出來的呢?

一次意外的重大發現按照省市檔案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該縣檔案館2007年要申報省一級檔案館,晉升省一級館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編寫、出版《檔案館指南》,要想編寫好《檔案館指南》,就必須要將館藏檔案資料的主要內容、主要特色及館藏珍品反映出來,告知廣大利用者。筆者有幸承擔了這項光榮任務。當筆者在校改到《檔案館指南》的館藏資料篇時,感覺到初稿未能全麵展示本館數千卷(件)民國檔案資料的內容與特色,決意再進庫房詳查一次。當筆者閱到民國資料教育類第83卷時,卷殼封麵上的內容摘要第5項寫著:“省師範職員學生一覽表施行細則”,“省師範”幾個字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隨即筆者看裏麵的卷內目錄,在第7號文件標題欄裏赫然寫著:“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文件形成日期為“1915年8月”,筆者的心為之一動,猛然間想起了開國領袖毛主席青年時期曾在湖南一師讀過書,徐特立曾任毛主席的老師。筆者抱著一絲緊張,也懷著一種期盼,有點迫不及待地翻閱著,當翻到封麵上印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民國四年八月》這本小冊子,又在教職員工花名冊中找到了“徐特立”、“方維夏”的名字時,筆者已有了五分驚喜,企盼、興奮的心情不言而喻。繼續耐心、細致地在學生名冊中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地查看著,一直查到第九頁“二級三班”時,終於在第十一行的學生名單中看到了“毛澤東、潤之、二一、湘潭、清寧鎮韶山、百九十裏、湘潭銀田市長慶和號”等一溜大字。筆者前前後後,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地將《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一連看了三遍方才確認無疑:這就是毛主席本人在長沙求學讀書時的原始“學籍檔案”。

毛主席在湖南一師二年級三班讀書時的名字就叫毛澤東,二十一歲,家住湘潭縣清寧鎮韶山衝,與一師的距離有190裏,通信地址是湘潭縣銀田市(“市”應為集市之意)長慶和號。而封麵上留下的“胡臨川”三個毛筆字,筆者分析應為該冊學籍檔案的原始擁有者留下的姓名。隨後在學生一覽表第十二頁的二年級五班第九行得到了印證:胡臨川,別甫“登瀛”,年齡二十二歲,籍貫住址為芷江縣西鄉便水智字團溫樂,距離學校1400裏,通信聯係處為芷江縣城北街胡氏祠堂。很顯然,檔案應該是芷江籍學生胡臨川從湖南一師畢業後帶回芷江的。但胡臨川回到芷江後,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具體情況,遍查芷江相關史料,均無結果。那麼該件“一覽表”又是如何進入到芷江縣檔案館保管至今才被發現呢?筆者經過調查走訪後認為:胡臨川本人或其後人曾在國民黨政府基層組織或教育界任過職,也可能是地方上有錢、有權、有勢力的地主士紳,他們家族或家庭的所有財產包括書刊、報紙在內,都在芷江解放時被沒收歸公了。縣檔案館成立後,這些能夠拿得動的書刊報紙也就被當成國民黨資料成堆成捆地移交到了檔案館,土地、房屋、財產就分給了貧苦農民。而當時負責接收整理這批檔案資料的縣檔案館工作人員,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以前從未接觸過檔案、但政治上絕渡靠的共產黨員,經過簡單的速成培訓後就上了崗,對什麼是“檔案”,什麼是“資料”分得不是很清楚,更不知道什麼是珍貴檔案。隻能看封麵標題或落款單位,將接收進館的檔案資料按機構名稱來分類,沒有人去細看其內容,研究其價值。因而將該件“一覽表”當成民國教育資料混裝成卷後編個號,放入庫房,這種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後來的檔案管理人員雖然文化程度高了些,專業知識多了些,但又有幾個人會對國民黨遺留的檔案資料感興趣呢?!如果不是為了編撰《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指南》,恐怕這冊珍貴的毛澤東“學籍檔案”,還要繼續“沉睡”在那浩瀚的檔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