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皇四年,更始政權遷都洛陽後,派史招撫赤眉軍,樊崇當即屯兵濮陽,親帶首領二十多人赴洛。劉玄封樊崇等人為列侯,而未安置其部下大軍。樊崇因大軍無著落,為了團聚部眾而逃回軍營,赤眉軍與更始政權分裂。此後,赤眉軍自濮陽轉入潁川。分兵兩路,一路由樊崇、逢安率領;一部由徐宣、謝祿、楊音率領,向西挺進,這一行動立即引起了從更始政權中分裂出來的劉秀的注意。劉秀預感到赤眉軍必能攻下關中,便令鄧禹、馮等參預夾攻。劉玄更始二年(24年),樊崇與徐宣分擊武關和陸渾關。次年正月會師於弘農,擊敗蘇茂,自立牧童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任大司馬。三月,再敗更始丞相李鬆軍與蓩鄉。東漢軍鄧禹趁機攻殺更始大將樊參,又打敗了王匡,成丹所部,盡奪河東之地。七月間,王匡、張印等投入赤眉。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綠林軍潰散。漢建武二年(26年),關中營保兵長看到赤眉軍隻代表農民利益,並不是他們的依靠對象,便采取堅壁清野之術與其相抗,致使長安糧盡。赤眉軍再度西行,轉戰於安定,北地一帶,又攻隴西不入而轉回長安。鄧禹率東漢軍攝其後。年底,長安大饑,赤眉軍二十萬人開始東撤,歸途已被劉秀所切斷。建武三年初,赤眉軍於崤底被馮異所率漢軍擊破,東向宜陽又陷入劉秀所設下的重重包圍,終因饑寒交迫無力再戰,十餘萬大軍被劉秀所收編。
至此為止,曾經聲威大振,浴血奮戰,推翻王莽政權的綠林、赤眉兩支出色的農民武裝,終於在內部分裂,失策,以及東漢政權的鎮壓和地主勢力的反對麵前,全部瓦解,隻留下了他們的曆史英名。
昆陽之戰
漢更始元年(23年)春,劉縯等所率起義軍敗嚴尤、陳茂等部之後,兵力增至十幾萬人,遂進圍宛城(今河南南陽)。當時據守宛城的是王莽棗陽守長岑彭,及前隊副將嚴說二人。正當圍攻宛城之際,綠林軍內部突然分成兩派。以李通兄弟及新市、下江、平林諸軍的多數派,想擁立劉玄為帝,以號召天下;以劉縯為首的所謂南陽豪傑是少數派,則想先聯合赤眉軍攻王莽,然後再稱尊號。實際上這一派想擁立劉縯。但少數派終究勢弱,爭之不得,劉玄遂於是年二月初一被擁為更始皇帝,即位於淯水岸邊的沙壩。隨後,劉玄封其族父劉良為國三老,新市兵帥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平林兵帥陳牧為大司空,劉縯為大司徒,其餘諸將皆封為九卿,將軍。從此,兩派開始暗中爭鬥。
劉玄被立為更始皇帝之後,遂以滅新複漢為號召,一麵以主力約十萬人圍攻宛城,另派平林兵之一部攻新野;一麵於是年遣約2萬人,由王鳳率領,以及廷尉大將軍王常、五威將軍李軼、太常偏將軍劉秀等人,向潁川(今河南禹縣)、洛陽等地進擊。是月,王鳳等人即連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偃城西北)、偃(今河南偃城)等地。此時,青州、徐州方麵的赤眉軍,聽說劉玄稱皇帝號,也紛紛自稱將軍,聲勢益壯。王莽聽說後,大為恐懼,一麵遣其太師王匡、國將哀章等率軍進討青、徐;一麵派司空邑、司徒王尋等人趕赴洛陽,征發各州郡精兵,成立討伐軍,進討綠林軍。除了由各州郡牧守自己率軍之外,還征用了自稱懂得兵法之人36家,以備軍吏。又以長人(巨人)巨無霸為壘尉,並帶了許多猛獸,像猛虎、豹、犀牛和大象之類,以助軍威,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到夏初,各州郡到達洛陽集中的精兵已達43萬人,號稱百萬,並立即開始南進。其餘在道者,旌旗、輜重,千裏不絕,聲勢浩大,自古出兵之所未有。五月,王邑、王尋軍進抵潁川,與嚴尤、陳茂軍會合。此時,漢軍王鳳所部劉秀所率數千人也已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欲進窺洛陽。及聞王邑大軍南下,便聞風而退。二日後,王莽軍先頭部隊已進抵昆陽城郊。王鳳等諸將見王莽軍聲勢浩大,都向後撤退,急忙入據昆陽城,惶怖不安,懷念妻子,並想散歸諸城。劉秀說:“如今兵穀既少,而外寇強大,隻有並力作戰,方可希望成功。如果分散據守,勢無俱全。而且宛城還未攻破,其勢不能相救。昆陽若被攻破,一日之間,我軍各部便會被消滅。如今不同心共膽,共舉功名,反而想守保妻子財物嗎?”諸將大怒,說:“劉將軍何敢如是?”劉秀笑著站到了一邊去。這時,探馬來報:“王莽大軍快要到達城北,軍陣數百裏,不見其尾。”諸將平時很輕視劉秀,此時形勢危急,手足無措,隻好說:“再請劉將軍談談怎麼辦?”劉秀便又為他們圖畫成敗,諸將聽後,皆許諾聽從。當時,城中漢軍隻有八九千人,劉秀讓王鳳和遷尉大將軍王常堅守昆陽,自己乘夜和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從南門衝出,到外麵去調集援兵。當時已有一部分王莽軍進至城下,劉秀他們幾乎出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