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漢朝(12)(3 / 3)

當時王郎大將李育駐紮在柏人,漢兵不了解情況而進軍,前部偏將軍朱浮、鄧禹被李育打敗,喪失了輜重。光武在後麵聽說此事,收容了朱浮、鄧禹的潰散的士兵,與李育大戰於柏人的外城城門,大獲全勝,全部奪回了被李育繳獲的物資。李育退守城池,光武攻不下,就率軍奪取廣阿。恰好上穀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各派他們的將領吳漢、寇恂等人統帥騎兵來協助攻打王郎,更始帝也派遣尚書仆射謝躬討伐王郎,光武因而大肆慰勞士兵,於是東進圍困钜鹿。王郎守將王饒堅守,經過一個多月仍攻打不下。王郎派將軍倪寵、劉奉領兵數萬援救钜鹿,光武迎戰於南欒,斬殺數千人。四月,先帝圍攻邯鄲,屢戰屢勝。五月初一,先帝攻取邯鄲,處死王郎。收繳文書,得到自己部下向王郎聯絡或誹謗自己的信件數千封。光武不查看,集合眾將領當麵把信燒掉,說:“我隻是讓為此事擔擾的人心安。”

更始帝派侍禦史持節封光武為蕭王,命令他遣散軍隊回到更始帝身邊。光武以河北地區尚未平定作為理由推辭,不應征召,從此開始脫離更始帝。

那時長安政治混亂,四方叛離。梁王劉永專命於睢陽,公孫述稱王於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義於琅邪,董憲起義於東海,延岑起義於漢中,田戎起事於夷陵,都各自任命將帥,侵占郡縣。又有各種名號的賊兵如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各自率領部隊,人數合計達數百萬人,在當地劫掠。

光武將攻擊諸寇賊,先派遣吳漢到北方征發十郡兵馬。幽州牧苗曾不聽從調兵,吳漢就斬殺苗曾而統治了他的部下。秋天,光武進攻銅馬於鄹縣,吳漢率領騎兵來到清陽會合。賊兵多次挑戰,光武堅守營壘,賊兵有出外搶掠的人,就發兵消滅他們,斷絕了賊兵的糧道。過了一個多月餘,賊兵糧食吃光,乘夜色逃去,光武追擊到館陶,大敗賊軍。接受投降一事尚未結束,而高湖、重連軍從東南方前來,與銅馬殘部會合,光武又與他們在蒲陽大戰,全部打敗並降服了他們,封他們首領為列侯。俘虜們仍然心中不安,光武懂得他們的心意,命令他們各自回營整頓隊伍,於是自己輕裝騎馬一一巡視各部隊列。俘虜們互相說道:“蕭王以赤心待我們,我們怎能不以死報效呢!”從此他們都順服。光武把俘虜們全部分配給各位將領,士兵於是多達數十萬,因而關西稱光武為“銅馬帝”。赤眉一個別帥與大肜、青犢軍共十萬人駐紮射犬,光武進擊,打敗他們,各軍全都逃散。先帝又派吳漢、岑彭襲殺謝躬於鄴城。

青犢、赤眉賊開進函穀關,進攻更始帝。光武就派遣鄧禹率領六員副將引兵向西進軍,以利用更始、赤眉相爭的動亂時機。當時更始帝派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等屯守洛陽,光武也命令馮異據守孟津予以抗衡。

建武元年春正月,平陵人方望擁立原來的孺子劉嬰為天子,更始帝派遣丞相李鬆進攻並殺了他們。光武帝北上進攻尤來、大搶、五幡軍於元氏,追擊到右北平,連續打敗他們。又戰於順水之北,乘勝追擊,反而被打敗。賊兵追擊得很緊,短兵相接,光武自己從山坡上跳下去,遇到突騎王豐,王豐下馬讓給光武,光武扶著王豐的肩膀上馬,回過頭來笑著對耿弇說:“幾乎被敵人恥笑!”耿弇頻頻射箭擊退賊兵,才得以逃脫。光武的士兵死了數千人,撤兵回來後退守範陽。軍中不見光武,有人說他已戰死,眾將不知如何是好。吳漢說:“大家努力!蕭王哥哥的兒子在南陽,別擔心沒有主公?”眾人恐懼,幾天以後才安定下來。賊兵雖然取勝,但平時折服於漢軍軍威,客主雙方互不摸底,晚上就撤走了。大軍重又前進到安次,與敵交鋒,擊敗他們,斬首三千餘人。賊兵退入漁陽,於是派遣吳漢率領耿弇、陳俊、馬武等十二位將軍追擊於潞縣之東,一直進抵平穀,大敗並消滅了賊軍。

朱鮪派遣討伐將軍蘇茂進攻溫縣,馮異、寇恂與他們交鋒,大敗敵軍,斬殺蘇茂的將領賈強。於是眾將商議給光武上尊號,馬武先向光武進言:“天下無主。如果有聖人利用天下凋敝的時候崛起,我們就算有仲尼為相,孫子為將,也恐怕難有作為。覆水難收,後悔莫及。大王雖然執意謙讓,叫宗廟社稷怎麼辦!應該返回薊縣登基,再商議征伐的事情。否則現在能說誰是逆賊而放手攻打他們呢?”光武震驚地說:“將軍為何說出這樣的話?該斬首了!”馬武說:“眾將領都這樣說。”光武讓他出去勸說眾將。於是光武引軍回到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