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漢朝(13)(1 / 3)

夏四月,公孫述自稱天子。光武從薊縣返回,路過範陽,下令埋葬以前陣亡的將士。抵達中山,眾將又上奏說:“漢朝遭遇王莽之亂,宗廟廢棄,祭祀斷絕,豪傑憤怒,眾民慘遭塗炭。大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是憑靠你們的努力才得以占有帝位,而不能維護好大業,破壞攪亂了綱紀,盜賊目益增多,百姓處於危難和窘境之中。大王初征昆陽,王莽不戰自敗;後來奪取邯鄲,河北的州郡歸順平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占有數州領土,軍隊多達百萬。談武力沒有人敢於對抗,論文德更是無可挑剔。臣等聽說帝王之位不可以長久空著,天命不可以謙讓拒絕,願大王一心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念。”光武又不聽從。

行進到南平棘,眾將又堅決地請求光武登基。光武說:“賊寇尚未平定,四麵受敵,怎麼能立即考慮號位的事呢?諸位將軍暫且出去吧。”耿純又進來說:“天下士大夫拋棄親戚,別離故土,追隨大王於箭石橫飛的戰場,他們的打算原本是想攀龍鱗,附風翼,以實現建功立業的誌向。現在功業已完成,天人也相應合,而大王拖延良機而違逆眾心,不定尊號,我恐怕士大夫失去希望,走投無路,就會有離去而歸家的想法,不願長此苦守下去。大軍一旦離散,難以再度招集。良機不可久留,眾心不可違背。”耿純言辭十分誠摯懇切,光武深受感動,說:“我將考慮這件事。”

進抵鄗城,與光武過去同在長安居住求學的強華從關中送來赤伏符,符文寫著是:“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而再次上奏道:“請您承受天命之符,與之相應當居大位,相距萬裏而符信相合,不經商議而情思相同,周代的白魚之信,怎能與這相比!現今上無天子,海內混亂,符麵所示,昭然若揭,應該順從天神的意願,以滿足大家的希望。”光武於是命令有關部門設立壇場在鄗縣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六月二十二日,先帝即皇帝位。燒柴祭告上天,升煙以享六宗,望祭群神。祭祀祝文說:“皇天上帝,後土神祗,垂青於我而降下天命,將百姓托付給我劉秀,為人父母,秀不敢當。手下群臣,不謀而合,都說:‘王莽篡位,劉秀發憤起兵,攻破王尋、王邑於昆陽,殺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受恩惠。上應天地之心,下為百姓所歸。’讖記說:‘劉秀發兵收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仍然堅持,一而再,再而三推辭。群臣都說:‘皇天大命,不可拖延。’敢不恭敬受命。”於是定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改鄗縣名為高邑。

這個月,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天子。

二十七日,前將軍鄧禹攻擊更始定國公王匡於安邑,大敗王匡,斬殺將領劉均。秋天七月五日,先帝拜前將軍鄧禹為大司徒。十一日,又以野王令王梁為大司空。十六日,而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偏將軍景丹為驃騎大將軍,大將軍耿弇為建威大將軍,偏將軍蓋延為虎牙大將軍,偏將軍朱祐為建義大將軍,中堅將軍杜茂為大將軍。當時宗室劉茂自號“厭新將軍”,率眾軍投降,封為中山王。

八月初三,先帝駕臨懷縣,派遣耿弇率領強弩將軍陳俊駐紮五社津,守備滎陽以東。派吳漢率領朱祐以及廷尉岑彭、執金吾賈複、揚化將軍堅鐔等十一位將軍,在洛陽圍困朱鮪。

八月十六日,先帝祭祀社稷。十七日,拜祭高祖、太宗、世宗於懷縣離宮。進抵河陽,更始廩丘王田立歸降。

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帝逃到高陵。六月,先帝下詔書說:“更始失敗,棄城逃走,妻子兒女流落街頭。朕非常憐憫他們。今天封更始為淮陽王。吏民有敢於傷害他們的,罪與大逆相同。”十九日,命原密縣縣令卓茂為太傅。二十六日,朱鮪舉城投降。

冬天十月十八日,先帝巡車駛進入洛陽,來到南宮卻非殿,於是定都於此。派岑彭進攻荊州群賊。

十一月三十日,先帝駕臨懷縣。劉永自稱天子。十二月十一日,從懷縣返回洛陽。

赤眉軍殺死更始帝,而隗囂占據隴右,盧芳起兵於安定。破虜大將軍叔壽進攻攻五校賊於曲梁,戰死。

二年春天正月初一,這一天有日食。大司馬吳漢率領九位將軍進攻檀鄉賊於鄴城的東邊,大敗並降服了他們。十七日,先帝封全部功臣為列侯,大國有四縣,其餘各有區別。下詔說:“人心得到滿足,常被放縱所苦,為圖一時的欲望,忘卻應當謹慎對待刑法的宗旨。隻因諸位將軍功業遠大,真誠希望能傳之無窮,應當像麵臨深淵,或腳踏薄冰一樣,戰戰慄慄,一天比一天謹慎。凡有顯著功勞而未得到報答,沒有列入封侯名冊的人,大鴻臚迅速奏上,朕將分別封賞他們。”博士丁恭議論說:“古時候帝王分封諸侯,地不超過百裏,有利於建侯,取法於雷卦,實行強幹弱枝,以此來把國家治理好。現在封給諸侯四縣,不符合法製。”光武帝說:“古代凡是滅亡的國家,都是因為無道,沒聽說是因為功臣封地多而亡國的。”

於是他派遣謁者立即頒發印綬,策文說:“在高位而不驕傲,位雖高而沒有危險;約束自己遵守法度,勢雖盈滿也不會溢出。要謹慎小心地對待此事,傳爵位給你的子孫,使之長久成為漢朝的藩屬。”十九日,更始的複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投降,都恢複原有爵位。某一日,先帝築起高廟,建社稷壇於洛陽,立郊兆壇於城南,開始以火德為正,以赤色為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