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漢朝(17)(3 / 3)

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日,山陽公去世。從讓位到死共十四年,死時五十四歲,諡號孝獻皇帝。八月壬申日,獻帝以漢朝天子的禮儀在禪陵入葬,設置園中邑令丞。太子早死。

孫子劉康在位五十一年,晉太康六年去世。兒子劉瑾在位四年,太康十年去世。兒子劉秋在位二十年,永嘉年間被胡賊殺死,封國廢除。

評淪說:“史傳說鼎這個器物,雖然小但很沉重,所以被神化為寶物,不能奪走。到了讓人背著逃走時,國運也就到了盡頭!上天對漢朝的德行厭倦很久了,山陽公又有什麼罪過呢!”

議論說:“漢獻帝生不逢時,身處動蕩,國境艱難。結束了漢劉王朝四百年的曆史,山陽公永遠是魏的賓客。”

竇憲征匈奴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雖然內附,但北匈奴因據有天山以北的草原和天山以南的沙漠田,仍然不時犯邊。漢明帝時,北匈奴寇掠更加頻繁,焚燒邊郡城邑,使漢河西一帶城門晝閉。北匈奴的侵擾勢力的存在及其不時入侵,對漢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始終是一個莫大的威脅。隨著東漢中原政治局麵的統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漢朝國力的加強,以及在南匈奴的積極協助下,東漢政府決定征伐北匈奴。

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漢政府派遣竇固和耿秉出屯涼州(今甘肅省清水縣北),作北征匈奴的準備。第二年,征召沿邊守兵,命諸將率領南匈駐及烏桓、鮮卑等騎兵數萬人,分四路出塞北征。這次出征,除了竇固出酒泉塞一路,在天山(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北)擊敗呼衍王部,將匈奴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嶽縣)外,其餘三路都因北匈奴聞風逃往漠北,沒有戰果而還。經過這次北伐,不斷有匈奴人南下附漢。東漢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部落在大人稽留斯等率領下,有38000人,驅馬20000匹,牛、羊十幾萬頭,至五原塞歸附漢朝。隨後,元和二年(85年),又有以大人車利涿兵等為首的73批匈奴,先後入塞歸附漢朝。北匈奴部分部落的歸附,大大削弱了北匈奴侵擾集團的力量。加以南匈奴對北匈奴的攻擊,以及平時受到北匈奴控製和奴役的部族乘機反抗,北匈奴在漠北難以立足,隻得舉族遷至安侯河(今鄂爾渾河)以西去。章和元年(87年),鮮卑族兵又從左地猛地攻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於,這便引起了北匈奴的混亂。有意歸附漢朝的居蘭、儲卑、胡都須等58部二十多萬人,乘機紛紛南下至朔方、五原、雲中、北地等郡附漢。正在這個混亂之時,漠北又發生了蝗災,人民饑饉,族內矛盾尖銳起來,而北匈奴統治集團自優留單於被斬之後,優留的異母兄弟爭立單於,各部分勢力並各離散。這為漢朝進一步打擊北匈奴勢力創造了條件。於是,從建初二年(77年)中止的軍事遠征,現在又重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東漢永元元年春(89年),和帝力排眾卿諫阻,著手準備出兵北匈奴。六月,竇憲、耿秉等率八千騎兵,彙合南匈奴單於騎兵30000,分三路出擊北匈奴。竇憲、耿秉一路兵出朔方雞鹿塞,南單於一路兵出擊滿夷穀,度遼將軍鄧鴻將一路兵出擊稠陽塞,三路兵在涿邪山彙合。竇憲分遣副校尉閻礱、司馬耿夔、耿潭率領南匈奴精銳騎兵一萬餘人,與北單於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額布根山)展開激戰,北匈奴大敗,單於落荒逃走。漢軍乘勝追擊,斬殺北匈奴名王以下13000餘人,俘獲大批匈奴士兵,並繳獲牛羊馬百餘萬頭。匈奴軍中的小首領相繼投降漢軍,前後共有81部20多萬人。竇憲揮軍追擊匈奴至燕然山(今杭愛山),命令中護軍班因在此刻石立碑紀功,以宣揚漢朝威德。竇憲又派軍司馬吳記、梁諷攜帶金帛贈給北單於,向北單於宣揚漢朝國威,北單於叩首拜受。梁諷又勸說北單於仿呼韓邪單於尊奉漢朝的先例,稱臣漢朝。單於非常高興,派其弟右溫禺鞮王奉貢,隨梁諷入朝拜見漢天子。

永元二年(90年)五月,竇憲又派副校尉閻礱率領2000餘騎兵出擊盤據伊吾的北匈奴,奪取伊吾盧地,並派兵與南匈奴共同出擊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西),北單於受傷遁逃,僅以身免。永元三年(91年),竇憲又派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將北單於圍困於金徽山(今阿爾泰山),北單於隻身逃往康居,匈奴政權全部瓦解,從此匈奴退出了漠北地區。從前二○九年冒頓單於建立政權起,匈奴在大漠南北的活動,至此整300年。

班超通西域

班超字仲升,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平陵人。為人大誌,不修細節。持家孝母,不恥勞辱,涉獵書傳,口辯善談。東漢永平五年(62年)其兄班固如詣校書郎,班超與母親一道至洛陽。曾言:“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眾人皆笑之,班超說:“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永平十六年(73年),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班超為假司馬,兵擊伊吾,戰於蒲類海。班超表現出將才的風度。竇固派班超同郭恂帶36人出使西域,爭取諸國擺脫匈奴歸附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