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漢朝(18)(3 / 3)

陳蕃竇武誅宦官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人,自幼有清世之誌而為人斫奇。漢桓帝年間,陳蕃步入仕途,先拜為尚書令,遷大鴻臚,因白馬令李雲抗疏諫爭,惹怒桓帝,李雲下獄,陳蕃為救李雲而上書皇帝,結果被免歸田裏。後桓帝又起用陳蕃,初拜義郎,數日遷光祿勳。陳蕃為官期間,多次上書皇帝,指出宦官專權對朝政的危害,而陳蕃也因此時有得罪宦官而被免,爾後又被起用。漢桓帝死後,竇太後攝政,因感於陳蕃對竇氏成為皇後立有大功,而重用陳蕃,拜為太傅,又封為高陽鄉侯,與大將軍竇武同心協力對付宦官。

竇武,字遊平,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安豐戴侯竇融之玄孫。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竇武的長女被選入掖庭,桓帝以為貴人,拜竇武為郎中。同年冬,漢桓帝想立田貴人為皇後。陳蕃認為田氏出身卑微,而竇氏則名門望族,所以堅決反對立田氏為皇後,桓帝不得已,就立竇氏為皇後,竇武遷越騎校尉,封槐裏侯,食祿五千戶。延熹九年(166年)冬,竇武又被拜為城門校尉。竇武為官,清身疾惡,禮賂不通,偶得兩宮賞賜,也全部散發給太學諸生。桓帝之時,國政多失,宦官專橫,竇武憂慮而上書諫帝,應多所作為,扼製宦權。桓帝駕崩,無嗣,而立解瀆亭侯宏為帝,即漢靈帝。靈帝拜竇武為大將軍,常居禁中。靈帝即位以後,不論定策功,更封竇武為聞喜侯。竇武既已輔助朝政,因武常有誅翦宦官之意,而太傅陳蕃正好也素有此謀,二人遂合謀而誅宦官。

竇太後臨朝之初,因陳蕃有功,政事無論大小,皆委托陳蕃。陳蕃與竇武同心協力,調理朝政,征召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與其共參政事。於是天下之士,沒有不延頸向往太平盛世的。而這時漢靈帝的乳母趙嬈及諸女宮,旦夕在太後左右,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結朋黨,阿諛奉承太後,逐漸取得太後的信任,於是太後數次發出詔命,對曹節、王甫等有所封拜。陳蕃、竇武對此非常疾惡。因而陳、竇共會朝堂,陳蕃私下對竇武說:“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就操弄國權,把持朝政,而使海內濁亂,如不誅殺他們,以後必難有所圖。”竇武以此深有感而同意陳蕃的意見。陳蕃大喜,就以手推席而起。竇武於是召引同誌尚書令尹勳等共定計策。

這時發生了日食之變,陳蕃對竇武說:“過去蕭望之困一石顯,何況現在相當於石顯的數十倍之勢呢!陳蕃以八十歲之年齡,欲為將軍除害,今可借日食之變斥罷宦官,以塞天變。”竇武就稟告太後說:“依漢家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宮廷內部門戶,主要掌管近署財物;而現在讓他們參與政事,並任予重權,控製朝廷,專為貪縱橫暴。天下匈匈,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應該對他們全部或誅或廢,以清朝廷。”太後說:“漢初以來,依其故事,世代都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怎麼能把所有的宦官全部廢棄呢!”這時中常侍管霸,頗有才略,但專製禁中,竇武先拘收管霸及中常侍蘇茂等,皆處以死刑。竇武又數次稟誅曹節等,太後猶豫不定,於心不忍,故事久不廢。陳蕃又上疏說:“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都說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與趙夫人、諸尚書結黨謀亂天下。附從者升進,懺逆者中傷,一朝群臣如河中之木,漂浮東西,因怕危及爵祿而敢怒不敢言,更不敢有所為。陛下今不急誅此曹等人,必生變亂,傾危國家政權,其惡果難以估量。臣原出示證章以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之疾惡。”太後沒有采納陳蕃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