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伊朗史學家誌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寫到:“說實話,倘若那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亞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麵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回顧蒙古人的征服史,我們對此評價不會有絲毫的驚訝。因為蒙古軍隊人數實在是太少了。成吉思汗的軍隊僅有12.9萬人。到中原的蒙古軍隊,根據明末努爾哈赤給林丹汗的信,說大約是40萬人。相對人口眾多的中原來說,蒙古軍隊的數量不占優勢;就身體素質而言,蒙古軍隊明顯不如體格健壯的歐洲人,而蒙古人在12~13世紀的征戰中勢如破竹、不可阻遏,顯然,像誌費尼所說,蒙古軍隊的勝利是因為用兵謀略起了重大作用。
統戰政策—辯證的軍事哲學
統戰政策是指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聯合自己可以團結到的力量去孤立和打擊自己的敵人,生動地體現了利用各方矛盾各個擊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這一戰略思想在蒙古人的征戰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鐵木真首次運用統戰政策的時間,是在篾兒乞部落劫走他的妻子孛兒帖之後。麵對強大的篾兒乞部落,鐵木真明白單憑一己之力冒然行動,不僅不能奪回妻子,反而可能送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改變了過去單槍匹馬恃勇的作風,利用蔑兒乞部曾俘虜過劄達蘭部貴族劄木合以及蔑兒乞部和克烈部首領王罕的矛盾,成功地組建了三方聯軍,擊敗了當時麵臨的最大敵人篾兒乞部。大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當上蒙古乞顏部首領後,劄木合出於嫉恨,率兵來犯。鐵木真又利用王罕與劄木合的矛盾,聯合王罕擊敗劄木合。後來鐵木真又趁金國征討塔塔兒部之機,聯合王罕幫助金兵消滅了塔塔兒部。待蒙古各部統一後,1203年,鐵木真乘王罕不備,奇襲王罕牙帳,消滅克烈部,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統戰政策在蒙古對西夏、金和南宋的戰爭中運用得最為出色。成吉思汗考慮到西夏東鄰金國,北接蒙古,如果金國和西夏結盟,蒙古將兩麵受敵。因此蒙古要想伐金,必首先離間夏、金的關係。成吉思汗便采用以打促聯的策略,先後3次揮師進攻西夏。在1209年的第三次進攻中,西夏向金求救遭拒絕,便與金絕交,采用了“附蒙侵金”的政策,正中成吉思汗之計。同時,成吉思汗還利用宋、金世仇,聯宋反金。最終窩闊台遵照成吉思汗遺囑,聯合南宋消滅了金國。
蒙古的統戰政策是在戰爭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為蒙古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統一蒙古各部落的過程中,鐵木真善於利用矛盾,靈活運用統戰政策,逐漸擺脫了對王罕的臣屬地位。隨著力量的強大,成吉思汗便以打擊和聯合並用的手段,對敵人的力量不隻是利用、借用,而更多的是將敵人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力量,最終取得戰爭的全麵勝利。
用兵方略——戰爭的藝術化
蒙古人用兵方略的基本特點是機動靈活,不墨守成規,敵變我亦變,帶有濃鬱的藝術化色彩。根據當時的作戰實例分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先發製人、出奇製勝。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蒙古軍隊總是先發製人、攻擊不備。鐵木真被推選為蒙古乞顏部汗後,劄木合興兵來犯,他迅速集合部隊,針逢相對。1201年,劄木合又組成聯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主動出擊將劄木合聯軍擊敗。1211年,野狐嶺之役,成吉思汗並不畏懼擁有30萬之眾的金軍而揮師攻擊,大敗金軍,將金軍主力消滅殆盡。綜觀成吉思汗一生指揮的戰役,絕大多數都是主動進攻。這一用兵方略被後來的窩闊台、蒙哥、忽必烈等繼承了下來,在征服西夏、金、南宋、波斯等戰爭中,他們都是不遺餘力地發動戰略進攻。可以說,由於蒙古軍隊數量不多,在這種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利用騎兵的突襲積極進攻,才能掌握戰爭中的主導權,最終取得勝利。
2、迂回包抄,長途奔襲。迂回包抄是蒙古軍隊經常使用的戰略之一。1213年,成吉思汗彙集大軍,再入野狐嶺,擊潰完顏綱、術虎高琪所率金軍,追至居庸關北口。因居庸關防守堅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包抄的戰略,留怯台等正麵進攻居庸關,自己率領主力馳向西南,從紫荊口(今河北易縣北)入關,然後與怯台軍內外夾擊,攻占居庸關。成吉思汗在臨死前,還不忘囑咐兒孫們“假道於宋,兵下唐鄭,直搗汴梁”迂回包抄的對金作戰方略。在滅亡南宋的戰爭中,忽必烈便采用了大迂回大包抄的戰略,以偏師跨越川西草原,渡過泯江、大渡河,爬過岷山、大雪山,深入大理,接著從側麵迂回,由雲南、四川方向,攻占福建、浙江等地,形成對南宋的夾擊之勢。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和堅韌性,以及就地征發糧餉的作風,為長途迂回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迂回包抄的作戰方略從來都是蒙古軍隊整個作戰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不同方向發動進攻,使敵人顧此失彼,疲於奔命,最終取得全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