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輝煌戰績背後的謀略與戰術(2 / 2)

3、以戰養戰。蒙古軍隊征伐時間之長,地域跨度之廣,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世界戰爭史上也不多見。遠離本土長期作戰,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軍需補給問題。蒙古軍隊無論是近攻還是遠征,所帶戰時所需的糧食、器具等輜重都不多。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以戰養戰的戰略,雖不是軍事上的創舉,但成功地解決了蒙古大軍的給養問題。毫無疑問,這為蒙古軍隊縱橫歐亞,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提供了保障。西征途中,蒙古軍隊傷亡不少,又遠離本土幾千裏,難以從國內補充軍需和兵員。因此絕大部分軍需物資來自敵人。每攻占一座城池,蒙古軍便將該城物資洗劫一空用做軍需,甚至強迫其他民族的人補充兵源。西方的很多民族的人們都被蒙古軍征發充做兵源,如高加索的阿速人,組織成阿速衛,欽察、斡羅思等族都分別依照族籍組織成軍。忽必烈攻打南宋的軍隊,除了北方的漢人外,幾乎還包括了中亞細亞一帶的各族人。

4、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在作戰中,蒙古軍隊不在乎爭奪一城一池的得失,始終將攻擊目標放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上,凡作戰力求做到全部殲滅敵人。史書記載,蒙、金野狐嶺之役,“死者蔽野塞天”。居庸關城破之後,“殺的人如爛木般堆著”。更有甚者,為徹底消滅敵人,蒙古軍隊連平民百姓也不放過,每破城後,城內居民除留少數壯丁補充兵源,留下工匠製造武器裝備外,其餘的人幾乎都被殺盡。從政治上來說,屠城是極其殘酷的,但是,敵人的人力、物力受到嚴重的打擊之後,在短時期內無力再起來反抗蒙古軍隊,這對蒙古軍隊四處征討又起到一定作用。成吉思汗後期雖然規定不許肆意屠殺平民,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他臨終前還不忘遺詔處死西夏國王及王室成員。蒙古大將哲別、速不台在征討花剌子模國時,也直至其國王死了才罷兵。忽必烈攻克大理,便處死了大理國王、王室成員及部分將領。南宋幼主趙也被逼跳海而死。這些都體現了蒙古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思想。

戰術體係——縱橫捭闔的保證

蒙古軍隊的主要戰術是在長期的征戰中逐漸形成的,大體可以分為蒙古和元朝兩個時期。前者以成吉思汗為代表,具有濃厚的蒙古兵學特色;後者以忽必烈為代表,是蒙古兵學與中原傳統兵學相融合的產物。

成吉思汗一生身經百戰,經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他結合過去作戰經驗,總結了3條作戰原則:“進如山桃皮絲,擺如海子樣陣,攻如鑿穿而戰。”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戰術思想體係。“進如山桃皮絲”是蒙古大軍推進時采用的戰術。派出數隊精銳騎兵,警戒偵察,探聽敵人虛實,同時以大部隊采取正麵、縱深開進,如同山桃皮絲一樣。“擺如海子樣陣”是蒙古大軍擺陣時采用的戰術。分散軍隊,三五成群,十五一隊,互為犄角,以防被敵人包圍,但軍隊分而不散,聚合自如,可迅速攻擊敵人。“攻如鑿穿而戰”是蒙古大軍攻擊時采用的戰術。對敵作縱深突擊,直逼敵中軍首腦統率部。通常將騎兵分成數隊,梯次配備,輪番攻擊,直到突破敵陣。

此外,成吉思汗還根據敵情、地形、作戰對象的變化,靈活運用以下幾種戰術:

誘敵戰術。與敵軍交戰時,故意示弱敗退,誘使敵軍追擊進入埋伏圈。蒙古將領哲別以3萬兵力戰勝斡羅斯與欽察部的1 0萬聯軍,采用的就是誘敵戰術。有時這種戰術還用來攻城,引誘敵人出城作戰,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

兩翼包抄戰術。蒙古騎兵作戰時,以部分兵力正麵與之交鋒,同時又從兩翼包抄,最後四麵總攻。有時遇到敵人頑強抵抗時,蒙古軍隊就讓開一條路,讓他們逃走,隨後掩襲。

忽必烈領導的軍事鬥爭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與蒙古地區不同,每個地方都有城池駐軍。因此,忽必烈除了因襲成吉思汗的戰術思想外,還製定了針對漢地的攻城略地戰術。主要有:圍城戰術,即長期圍困守城之敵,切斷其糧水供應,迫使敵人投降或乘機攻破城池。挖城戰術,即掘開城牆或挖隧道偷偷進入城內,然後裏應外合攻破城池。水淹戰術,引水灌城,衝毀城牆或水淹城池,造成城內混亂,迫使敵軍投降或乘機攻入城池。火藥戰術,元朝時火藥已廣泛使用於軍事。元軍常發射火炮或火箭,殺傷守軍,乘機破城而入。

以上戰術不過是舉其犖犖大者,還有許多蒙古軍隊用過的戰術無法在此一一介紹。總之,在蒙元征戰史上,無論是戰時謀劃、策略采取,還是戰術運用,都非常巧妙。這不但確保蒙古軍隊逢戰必勝的戰績,顯示出蒙元時代軍事思想的日臻成熟,而且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