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大蒙古國和元代的曆史,從成吉思汗統一漠北,驅使其剽悍的蒙古騎兵,發動規模空前的戰爭開始,蒙古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滅夏、亡金、三次西征。忽必烈用兵中原,滅南宋,建立元朝。元朝中期,皇族內部常為爭權奪利而內戰迭起;各藩的反叛和朝廷的平叛相互交織,戰爭頻繁;人民起義此起彼伏,新立君王輕啟戰端,戰事接二連三。元朝後期,各種社會危機積重難返,社會矛盾一觸即發,終於爆發了反元大起義,“烽火連齊魯,幹戈接隴秦。”元末是一個幹戈四起、顰鼓震天的多事之秋。不斷地戰爭,給包括蒙古人民在內的各族人民帶來的是無法抹平的創傷和陰影。人口的大量死亡、流民的四處逃散、社會財富的損耗以及造成的民族間的隔閡和仇恨是戰爭帶來的最嚴重後果。
“青山壓城殺氣黑,一夜京城忽流血”
蒙古族是一個擁有廣闊草原的遊牧民族。在還沒有懂得農業的巨大經濟效益之前,蒙古軍隊每占領一座城池,就會對百姓實行斬草除根式的屠殺政策,名為“屠城”。因此,蒙古帝國及元代初期,蒙古軍隊鐵蹄踐踏之處,常常是血流成河、屍積如山。
1219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一路屠殺劫掠。1220年二月攻下不剌花城,屠殺3萬抵抗者;三月屠殺3萬多降卒。1220年夏,蒙古軍攻占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龍傑赤城,除了工匠被押送到蒙古、年輕婦女和兒童擄為奴婢外,其餘盡數屠殺。殺掠之後,蒙古軍放水灌城,藏在城中的人全都被淹死。往日繁華富庶的花剌子模首都,變成一片水鄉澤國。
在蒙古軍隊進軍北部中國的過程中,殺戮人口的現象也十分嚴重。1214年,成吉思汗率軍攻陷平州(今河北盧龍縣)、河間(今河北河間縣)、濟南、太原等50多個府州。在戰爭中,士兵也皆以殺人為戲,一時間“城郭為圩,暴骨如莽”,千裏之內難見人煙。窩闊台時期,殺戮政策沒有多大改變。1232年,蒙古軍隊攻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下令無論老幼一律誅殺,務必斬草除根,結果河南府居民剩下的不足千戶。1235年,窩闊台又出兵中原,還以“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作為軍法之一,不忍下手的士兵則以軍法論處。1236年,闊端率軍進入成都,蒙古兵將成都居民每50人編為一隊,分別用刀刺死,城中死者達140多萬,城外荒郊上屍骨更是不計其數。兵禍引起的疾疫和饑饉也使百姓大批死亡。1233年,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被攻破後,蒙古軍強迫遺民北遷。途中饑餓與病疫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路旁屍骨隨處可見。
兵燹之後,中原人口銳減。1233年,中州戶口統計僅得“戶七十三萬餘”。兩年之後,燕京(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等36路,人口隻有“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五”。元代疆域遼闊,遠遠超過宋、金兩朝,但人口卻大大低於宋、金。可以說,元朝的殺戮政策是中原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曩時河上幾人家,今日飄零竟無跡”
元朝初期,戰爭,尤其是蒙古軍隊殘暴的屠殺政策所造成的恐怖環境,使得老百姓紛紛扶老攜幼,背井離鄉,走上了被追殺與饑餓交織的流亡之路。
蒙古軍征戰初期,北方人口的流徙相當嚴重,除了逃匿山林或躲到一些相對隱蔽安定的地方外,還有不少人逃往南宋境內。元初著名的理學家竇默的經曆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世代祖居廣平肥鄉(今河北肥鄉),蒙古軍進入河北時,他渡過黃河,客居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軍滅亡金國時,他逃往南宋境內的孝感。後來蒙古攻宋,戰爭轉移到南方,他才又回到北方。
隨著元朝統一全國的戰爭蔓延到南方,流散人口也隨之增多。這從元朝檢括戶口就可見一斑。成吉思汗的養弟失吉忽禿忽任中州斷事官時,下令統計各地戶口,於1235年完成,這一年是乙未年,史稱“乙未籍戶”,但沒有登記的流散人口仍很多。這裏可以澤州為例,在乙未籍戶時,全州僅973戶,到1242年,續括戶口,加上原有戶數有1813戶,可見乙未籍戶以後仍有大量的流民存在。
從乙未籍戶到蒙哥即位的1251年,蒙古軍隊不斷進攻南宋,又使許多登記的人口被迫流亡。這種情況到忽必烈稱帝時有所改變,許多在蒙金戰爭中流落南方的流民開始返回北方。然而,好景不長。至元十六年(1279),雖然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但軍事鬥爭並未結束,一方麵要平息北方蒙古貴族的叛亂,另一方麵又接二連三地對日本、占城等國用兵。沉重的軍費負擔都落到老百姓的身上,迫使他們紛紛逃亡。世祖忽必烈後期,流民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