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的元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製,便利各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不僅恢複了原金朝統治地區和江南地區的驛道,而且在嶺北遼陽、吐蕃和雲南地區也開辟了新的交通線,從而在全國建立了通達四方的驛站體係。
四通八達、星羅棋布
驛站(也稱站赤)體係是蒙古和元朝政府的神經和血液網絡,對維持其統治具有重大作用。早在成吉思汗時期,由於戰爭中運輸糧食和軍隊的需要,就設立了通達中原和西域的驛站及相應的驛站設備。窩闊台建都和林後,繼續擴大驛站規模,下令以和林為中心添設兩條驛道:一條從和林通往中原;另一條從和林到察合台封地,再到拔都封地。此時,驛站已經貫通了整個蒙古國的疆域。
在漢地建立驛站的時間,是在窩闊台即位元年(1229),與草原地區同時進行的;但漢地驛站的發展是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即位後,任命霍林海總管各地驛站,頒行《立站赤條例》,同時大修各地驛道。滅亡南宋不久,忽必烈就下令在江南地區差撥站戶,設立驛站,最終在全國建立了以大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驛站體係:東連朝鮮半島,東北至奴兒幹,北達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西南抵烏斯藏,南接今越南和緬甸。據《元史》記載,當時全國共設有驛站約1500處,其中,中書省所轄腹裏各路計有驛站198處,河南行省196處,遼陽行省120處,江浙行省262處,江西行省154處,湖廣行省173處,陝西行省91處,四川行省32處,雲南行省78處,甘肅行省6處,另在嶺北、吐蕃等地約有100處。
元代驛站有陸站和水站之分。陸站用馬、牛、羊等作為交通工具;水站用船作為交通工具。當時從大都通往各地的陸路驛站主要分東、西、南3道,東道由大都至通州,再到薊州(今天津薊縣),然後分4路,或往東或往北;西道由大都至昌平,在榆林站分道,或通向上都,或通向山西;南道則由良鄉、涿州南下。水路驛道則沿大運河南下,通往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在元代驛站中有一種最為奇特的驛站—狗站,主要分布在遼東行省自哈裏賓(今黑龍江哈爾濱)以北,至於混同江口的征東元帥府地區(今鬆花江、黑龍江一帶)。由於這一地區終年積雪,狗比馬更適合在雪地上奔跑,因此人們常用狗作為驛站的運輸工具,狗站也由此得名。據元貞元年(1295)丞相完澤奏稱,僅哈裏賓地區就設有狗站12所。設置狗站的主要目的是運送進貢之物。因為這一地區盛產貂和打獵用的猛禽海冬青,這兩種動物都是元朝皇帝和貴族極為喜愛的。另外,元朝還專門為年老體弱的官員設置了轎站;還有專供軍用的驛站。
元朝驛站的普遍設置,形成了“星羅棋布,脈絡通達,朝令夕至,聲聞畢達”的局麵,因而大大促進了國內交通的發展,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係,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
五花八門、用途各異
驛站的起源與軍事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傳遞軍事情報是驛站的主要職能之一,元朝也不例外。在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期間,忽必烈著手興建大都和上都之間的驛站。當時和林的糧食及其軍用物資皆有賴於中原地區。
阿裏不哥退守和林,忽必烈便切斷了漠北通往中原的驛路,絕其糧食供應。阿裏不哥迫於無奈,被迫請降。在南下滅宋的過程中,為配合軍事行動,忽必烈也設立了許多傳遞軍事情報的驛站。如在圍困襄陽時,從保定至大名路段就設置了14個站,以便及時通報戰情。可見,在蒙古帝國及元初的係列軍事活動中,設置驛站,對確保糧食供應和傳遞軍事情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統一全國後,軍事鬥爭告一段落,如何治理天下則成為元朝政府麵臨的首要問題。由於自唐宋以來經濟重心南移,因此糧食與其他重要物資的北運又成為首要問題的重心。
元朝北運糧食,漕運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江南糧米等物資運到大都,一是依靠河運;二是依靠海運。
元朝初年,鑒於大運河全線並不暢通,為了確保漕運物資能及時到達大都,元朝政府於沿岸設立了許多陸站,以陸站輔助漕運。這樣,江南糧船自浙西入淮河,由黃河逆水行至中灤(今河南封丘)陸站,然後將糧食用車陸運轉入禦河(今衛河),經臨清、直沽,溯白河(今潞河)而上至通州,再轉到大都。通惠河和惠通河開鑿後,大運河沿岸的水、陸驛站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