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元朝的漢化統治(2 / 3)

3、重用儒士,尊崇儒學

蒙哥汗時期,忽必烈奉命管理漠北漢地。他開始廣泛延攬天下儒士,谘詢治國方略。這樣,許多懷才不遇的漢族知識分子如竇默、姚樞、許衡、劉秉忠、郝經等,紛紛歸附忽必烈,為他出謀劃策。他們積極地用“以儒治國”的思想來影響忽必烈。劉秉忠向忽必列灌輸“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同時又進言“孔子為百萬師,立萬世法”,應尊崇孔子。姚樞向忽必烈提出建立學校、重視儒學、培育人才的建議。郝經提出“行中國之道,即為中國之主”等等。忽必烈都一一采納了這些建議,並重用了這些儒臣,如劉秉忠官拜光祿大夫;竇默官拜大學士,累贈太師和魏國公;郝經、姚樞等都取得高官厚祿。

漢化與反漢化

忽必烈早期對儒學有很大興趣,但體會粗淺。後期在理財問題上與儒臣發生分歧,他便認為儒臣不識時務,漸漸疏遠了他們。蒙古舊貴族趁機掀起了反對漢化的高潮。從忽必烈後期到元朝滅亡,漢化與反漢化的鬥爭十分激烈,其中在兩個事件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1、太子真金之死

太子真金是忽必烈的兒子,深受漢文化的熏陶。真金為燕王時,由王恂講解儒學的三綱五常和治國之道,許衡講經史。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真金開始參與政務。他選用了許多儒士為幕僚,以“仁”字治國,凡是擾民的苛治,一旦聽說,即刻廢除。他對阿合馬、桑哥等舊貴族視若仇人。因此,真金的仁政招來了許多仇視漢法、堅持蒙古舊製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在忽必烈晚年,他們離間忽必烈和真金的父子之情,使忽必烈懷疑太子真金陰謀奪位,便嚴厲追查。太子真金在憂懼中死去,漢化受挫。

2、南坡之變

英宗崇尚儒學,大興“漢法”,任用漢文化素養較深的拜住為相,同時又不斷削弱守舊勢力的力量,推進漢化的進程。但隨著漢化的深入,反對力量也漸漸彙集到以鐵失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麾下,對抗英宗的漢法政策。至治三年(1323)八月初,英宗南還大都,在上都南麵的南坡(距上都30裏)駐營,鐵失等守舊派調集所管轄的軍隊,發動兵變,將英宗大帳包圍。鐵失先殺中書省右丞相拜住,再殺英宗,後世稱之為“南坡之變”。繼位的泰定帝實際上是保守的草原遊牧貴族集團利益的代表。這反映了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化和反漢化的激烈衝突。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長時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也就是說,不管落後的征服者願不願意,客觀上他都會被先進的文明所同化。因此,不管元朝中後期反漢化的鬥爭如何激烈,元朝推行漢法政策是曆史的客觀趨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是尊奉孔子。忽必烈雖采取過一些崇儒措施,但對孔子沒有特加尊崇。成宗即位後,下令尊崇孔子,稱“孔子之道,垂寬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尊奉。”武宗即位後,又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超過了曆代王朝對孔子的尊奉。仁宗時,命令國子監劉賡到曲阜,以太牢(牛牲)祭祀孔子。皇慶二年(1313)又以宋儒周敦頤、程顥、張載、司馬光、朱熹等從祀孔廟。次年又封孔子第五十三世孫襲封衍聖公,以表明對儒學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