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五個年頭,按毛澤東的估計,通過前幾年的大亂應該達到“大治”以“圓滿結束”這場革命。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林彪在設國家主席問題上挑起了事端。
3月,毛澤東認為經過前一階段的整黨建黨、清理階級隊伍,這時的重點應該是重建政府了,遂提出修改憲法和準備召開四屆人大,並6次提到不設國家主席和他不擔任國家主席之事。但林彪一意孤行,堅持要設國家主席,為此同江青集團的矛盾也日益尖銳08月31日,毛澤東寫了《我的一點意見》,批判陳伯達,給林彪一夥以沉重打擊。因此,可以說,九屆二中全會是林彪集團由發展到覆亡的轉折點。但它不甘心失敗,以林立果為首的一批效忠林彪的人組成“聯合艦隊”,開始策劃武裝政變陰謀。
1970年的經濟發展較快,不僅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而且超過了1966年的水平。這一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5.7%。一些重大工程項目和科技項目取得了成就。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誌著我國在宇航技術的研究方麵取得了曆史性突破。7月1日,全長1083公裏的成昆鐵路建成通車。這一切表明了廣大幹部和群眾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竭力抵製和克服“文革”的嚴重幹擾,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貢獻,也說明了搞經濟建設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可是,由於“左”傾方針的影響,經濟工作也出現了大的失誤。在2月召開的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擬定了1970年計劃和“四五”計劃綱要(草案)。會議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狠抓戰備,促進國民經濟的新飛躍”的口號,把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作為“四五”計劃的重點,結果又出現盲目追求高指標,開始了新的經濟冒進,造成我國國民經濟“三個突破”的嚴重局麵。加上從3月起下放企業、精簡管理機構、合並部委、下放大批技術幹部。更加劇了經濟工作的混亂。
“一打三反”運動的開展
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2月5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反對貪汙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和《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這3個文件相繼發出後,全國隨即開展了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對貪汙盜竊、投機倒把和鋪張浪費的群眾性運動。簡稱“一打三反”運動。
《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認為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是:“蘇修正在加緊勾結美帝,陰謀對我發動侵略戰爭;國內的反革命分子也乘機蠢動,遙相呼應,這是當前階級鬥爭中值得注意的新動向。”“這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妄圖仰賴帝、修、反的武力,複辟他們失去的天堂,加緊進行破壞活動。”他們“雖是一小撮,但無惡不作,危害很大”。“對反革命的各種破壞活動,必須堅決地穩、準、狠地予以打擊。”《指示》提出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方針是:(1)要放手發動群眾。用戰備的觀點,觀察一切,檢查一切,落實一切,使群眾認清,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是一場激烈的階級鬥爭,是打擊帝、修、反“別動隊”的鬥爭,實際上也是一項重要的戰備工作。號召廣大群眾,對反革命分子檢舉、揭發、清查、批判,從而把隱藏的敵人挖出來。(2)要突出重點。打擊的重點是現行的反革命分子。對那些通敵叛國、陰謀暴亂、刺探軍情、盜竊機密、殺人行凶、縱火放毒、反攻倒算、惡毒攻擊社會主義製度和搶劫國家財產、破壞社會治安的現行反革命分子,必須堅決鎮壓。(3)要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分清敵我,區分輕重。(4)要大張旗鼓地、廣泛深入地做好宣傳、動員。殺人不可過多,殺的應是極少數,關的亦不應多,管的是大多數。不論是殺、是關、是管,都要搞得很準,必須罪證確鑿,判處得當;都要交給群眾批判、鬥爭,把它鬥倒鬥臭。(5)要統一掌握批準權限。殺人由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準,報中央備案。(6)要加強領導。必須首長負責,自己動手,具體指導,深入實施。嚴格地審查捕人和殺人的名單。該《指示》發出後,打擊了極少數反革命分子和各種犯罪分子,但由於對形勢估量過於嚴重和“左”的思想指導,也打擊了大量無辜群眾,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張誌新所謂“現行反革命”案(被處死)便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