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實現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調整的主要任務。
(3)調整比例關係的原則措施。第一,集中精力把農業搞上去;第二,加快輕紡工業的發展;第三,重工業中加強煤、電、油、運輸和建材工業:第四,按照需要和燃料動力、原材料供應的可能,認真調整工業企業;第五,堅決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第六,引進要循序漸進,前後銜接,步子不能太急;第七,要多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最主要的途徑是擴大出口;第八,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必要的調整;第九,統籌兼顧,解決好勞動力安排問題;第十,切實控製人口增長;第十一,切實做到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第十二,各項計劃要互相銜接不留缺口。(4)繼續搞好企業整頓,開展增產節約運動。(5)改革經濟管理體製。(6)決心要大,工作要細。
會議針對在“左”傾思想影響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更加嚴重的情況,提出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即新的“八字方針”),決定從1979年起用三年時間,認真搞好調整,同時進行改革、整頓、提高的工作。這是黨的中心任務。目的在於鞏固和發展粉碎“四人幫”以來經濟工作的成就,糾正前兩年工作中的失誤,消除經濟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左”傾思想造成的影響,把整個國民經濟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總的指導思想是,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走出一條社會主義製度下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式道路。
為了貫徹上述指導思想,中共中央確定,這次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堅決地、逐步地把各方麵嚴重失調的比例關係基本上調整過來,使整個國民經濟真正納入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軌道;積極而又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經濟管理體製,充分發揮中央、地方、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繼續整頓好現有企業,建立健全良好的生產秩序;通過調整、改革和整頓,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
1979年5月14日,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精神,發出經過調整的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農業增長速度由5%~6%調為4%;工業增長速度由10%~12%調為8%,其中輕工業增長達8.3%,重工業增長為7.6%;糧食由6395億斤調為6250億斤,棉花由4834萬擔調為4800萬擔,煤炭由3400萬噸調為3200萬噸;財政收支由1260億元調為1120億元;國家預算內投資由450億元調為360億元,總規模為400億元;外彙收入由128億美元調為145億美元,外彙支出由176億美元調為172億美元。這個計劃雖經調整。但基建規模和工業生產指標仍然過高。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後開始的大規模的經濟調整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由於當時黨內思想沒有完全統一,有些人對調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執行不力,甚至抵製,結果使前兩年的調整成效不大,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不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來,而且還出現了較大的財政赤字和物價上漲,潛伏著很大的危險性。
為此,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再次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經濟形勢和經濟調整問題。16日陳雲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現在的經濟形勢是開國以來很少有的好形勢,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麵,許多商品都在漲價,影響了人民的生活,經濟形勢的不穩定會引起政治形勢的不穩。建國以來經濟建設方麵的主要錯誤是“左”的錯誤,這是主體方麵的錯誤,錯誤的主要來源是“左”的指導思想。我們這次調整是清醒的健康的調整。調整意味著某些方麵要後退,而且要退夠。調整不是耽誤,不調整才會造成更大的耽誤。鄧小平在講話中也強調要貫徹調整方針,這是為了站穩腳跟,穩步前進,更有把握地實現四個現代化,他強調要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局麵,這是這次調整成敗的關鍵。會上,趙紫陽代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就調整國民經濟問題和1981年的計劃安排作了長篇講話,對為什麼要對國民經濟進行大的調整、調整的要求和方案、調整和改革的關係等問題作了說明。他說,為搞好調整,必須加強集中統一,即在扭轉國民經濟被動狀況的重大調整措施上要高度集中統一,要服從中央統一指揮。今後要走出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子,不是靠多上基本建設,而主要靠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提高經濟效果。25日,李先念在會上作了《對經濟調整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強調計劃工作要實事求是;財政要作到收支平衡;農業生產,糧食是第一位的,但也要發展多種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