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窮通貴賤不由己——太監宮女篇(1)(3 / 3)

石顯雖然死了,但是他對西漢王朝由盛轉衰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因為取得了漢元帝的過分寵信而得到中書令的身份,繼而又網羅黨羽,形成勢力網,專擅朝政,排除異己,致使朝中大臣無不為自保而敷衍公事。石顯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最終造成地方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導致民不聊生,西漢王朝也因此走向了末日。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嗎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係,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隻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於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

在紙出現以前,人類曾經使用過許多材料來寫字記事。我們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叫作甲骨文。商周時代,人們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者刻在石頭上,叫作鍾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使用新的書寫記事材料,叫作“簡牘”,“簡”就是竹片,“牘”就是木片。把文字寫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頭上,比鑄在青銅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連篇累牘,十分笨重。當時,也有用絹帛做書寫材料的,故《墨子》曰:“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但絹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就連孔聖人都說:“貧不及素。”這裏的“素”,指的就是絹帛。漢代一匹絹帛(長約10多米,寬不及1米)的價格相當於720斤大米。

伴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祖先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書寫材料,最終發明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那就是紙。我國造紙術的發明,長期以來一般都歸功於東漢時的宦官蔡倫,這是因為《後漢書·蔡倫傳》明確記載:“自古書契多編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自此,人們常把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那一年——元興元年(105年),作為紙誕生的年份,蔡倫也因此而被奉為造紙祖師,差不多所有產紙的地區都為他塑像造廟。在他的故鄉湖南耒陽縣,元朝曾重修蔡倫廟;在他的墓地陝西洋縣龍亭鋪(蔡倫於114年被封為龍亭侯),也建有祠廟;日本等國的造紙工人,也奉蔡倫為“紙神”。蔡倫受到國內外人們的紀念和崇敬,蔡倫發明造紙術似乎也成定論。但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千餘年來盛行的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說法。

首先是1933年,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上發現了一片古紙,這是一片麻紙,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紙麵可清晰見到麻,在同一遺址中還發現有漢元帝元年(前48年)的木簡,因此,該紙當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比“蔡倫造紙”的公元105年早了一個半世紀。

其後是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羅布泊的紙還要早約一個世紀的西漢初期的古紙,而且有數十張之多,經科技史專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驗,確認此灞橋紙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所製成。在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再後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景二帝時期(前179-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多張麻紙,其中3張紙上還書寫有文字。

以上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東漢蔡倫雖然不是紙的最早發明者,但他改進了造紙技術。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地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製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製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製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讚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采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