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漢宣帝在民間長大,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輕徭薄賦,而且能夠知人善任。雖然信任弘恭和石顯二人,但並沒有給他們太大的政治權力。所以,弘恭和石顯並不安於現狀,仍然在暗暗尋找著掌權的機會。漢宣帝晚年,發現太子劉奭偏好儒術,而且性格懦弱,不善用人,宣帝擔心劉奭繼承自己的皇位會敗壞漢室,便打算更換太子。但是,皇後許氏是劉奭的生母,漢宣帝曾答應皇後不廢太子,所以,在漢宣帝身染重病,快要歸天之際,雖然歎息“亂我家者必太子也”,但還是降旨將皇位傳給劉奭,同時任命3位大臣輔政。一位是外戚史高;另外兩位是劉奭的師傅肖望之(任命為前將軍光祿勳)和周堪(任命為光祿大夫),二人兼領尚書事。黃龍元年(前49年),宣帝病重,經醫治無效逝世,終年43歲。
這時,27歲的太子劉奭即位,被稱為漢元帝。弘恭和石顯早已看出漢元帝懦弱的本性,此時身居尚書之職的弘恭、石顯認為有了竊取權柄的機會。隨著皇上的日益寵信,石顯的權力也日益增大,埋藏多年的驕橫本性慢慢暴露出來,逐漸開始了奪取朝政大權的行動。
石顯在皇上的日益寵信下,不斷拉攏朝臣,許多膽小怕事、貪圖富貴的小人紛紛投靠了他,他的勢力也日益增強。要想奪取朝政大權,首先便是削弱輔政大臣的權力。為此,石顯和弘恭越發地獻媚討好漢元帝,在獲得極大的信任之後,他們便倚仗自己熟悉朝政的優勢,想方設法刁難抵製輔政大臣的意見。
在隨後的幾年裏,陰險毒辣的石顯又想方設法陷害了大量的賢良大臣,被罷官、入獄、殺頭者不計其數。朝中百官都非常懼怕石顯,人人自危。
石顯的所作所為,得罪了很多人,他也深知自己不得人心,許多大臣都在盯著自己,尋找自己的過失,如果自己稍有差錯,定會招來群臣的攻擊。為了讓漢元帝不聽他人對自己的攻擊,石顯處心積慮地想出了一個花招。當時漢宮的製度是夜閉宮門,嚴禁人員出入。有一天,石顯特意外出辦事,臨出發前,他向漢元帝請示道:“皇上,此次出行,時間較長,恐怕回來時天色已晚,宮門關閉,請允許我以皇上的詔令讓把守宮門的官員打開宮門。”漢元帝信以為真,點頭答應了。當天,石顯在外遊玩,故意深夜回宮,來到宮門前,他聲稱皇帝同意自己晚歸。守門官員隻得打開宮門,石顯邁著四方步,大搖大擺地走進宮中。事情過去沒幾天,便有人上奏章,說石顯矯造詔書私開宮門。漢元帝看完奏章,微笑著遞給石顯。石顯看罷,裝作驚慌失措的樣子跪在漢元帝麵前,很委屈地哭泣道:“皇上信任奴才,才將國家大事交給我處理。朝中的官員都很嫉妒皇上對奴才的信任,想方設法陷害我。像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了。皇上是英明的君主,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奴才出身微賤,無才無德,很難讓百官滿意,讓我放棄中書令的職務,到後宮做些端茶送水的雜活,那樣就不會遭到他人的攻擊。懇請皇上恩準我的請求,以保全奴才的性命。”天性柔弱的漢元帝怎能經得起這種悲悲切切的訴說,他急忙寬慰石顯。漢元帝以為,石顯精通朝政,沒有骨肉之親,又不勾結外官,完全可以信賴。大臣們跟他過不去,全都是出於妒忌,像這次宮門之事便是明證。此後,大臣們越是彈劾石顯,漢元帝就越寵愛信任他,而且還厚加賞賜。公元前33年,漢元帝病重,經醫治無效,死於長安未央宮。當年六月,太子劉驁繼承皇位,稱為漢成帝。成帝的生母為皇太後,大舅王風為大司馬將軍,二舅王崇為安成侯,5個小舅也都封侯。其他子弟都在朝中擔任要職,皇太後的侄子王莽也在此時逐漸高升。於是外戚王家成為西漢建國以來最為顯赫的家族。俗語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得寵於當時的專製君主,主存,他便能繼續得寵專權;主死,他便隨之失勢,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成帝即位之初,就以石顯服侍先帝勞苦功高為名,加封他為長信太仆,秩中二千石,地位雖然有所高升,卻被調離中書,失去了權柄。
幾個月後,朝中大臣紛紛上疏陳述石顯過去的惡行。成帝根據大臣的揭發,將專權達十餘年之久的石顯及其黨羽全部罷官。至此,石顯的惡勢力頃刻間瓦解,上自文武官員、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京城中的百姓奔走相告:“伊徙雁,鹿徒菟,去牢與陳實無賈。”
石顯被罷官後,回歸故裏。失去權勢的他回想起以前風光的自己,不禁感慨萬千。公元前33年冬,石顯去世。成帝在位期間,沒有再封賞宦官,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9年,專門由宦官任職的機構中書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