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無規矩不成方圓——婚喪禮俗篇(2)(1 / 3)

臥虎嘴部咀嚼動作和躍馬將欲起立的全身動作,都表現得真實生動,而整個造型能看出所雕對象的體魄特點:虎的圓渾、馬的勁健,等等。其他一些形象,特別是食羊怪獸的那種誇張的凶猛神氣表現得很充分。總之,每一種石雕都具有鮮明的、統一的、完整的內在特性,在這一點上,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達到了紀念碑雕刻的效果。

霍去病墓前石雕和河南中嶽廟及山東曲阜的石人一樣,在製作上都是利用了原來石料的形態,把原料的物質形態統一在藝術的造型設計之中。在造型上利用大體大麵,有明顯的體積感,並且圓雕、浮雕與線雕的手法相結合(臥虎身上斑紋是線雕,躍馬的側影是浮雕),這都是造型技術的運用服從主題和創作意圖的大膽創造。

高頤墓及武氏祠的石獅子,都是昂首、張口、吐舌的姿態,誇張的表情,是漢至六朝這一流行題材的早期代表作,這一動物形象又名“天祿”及“辟邪”。河南南陽宗資墓的一對石獅子,各在肩上刻出了名字,早在宋代就已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

漢代雕塑品中豐富地表現了當時現實生活的是陶俑等各種殉葬用的明器。除了建築物(多層的樓、單層的瓦屋、倉、廁、豬羊圈等)、井、灶、磨、碓及日常用器(杯、盤、案等)的模型外,有大量的動物和各種男女勞動者的單純而生動的形象。在小件泥塑中,尤其是一些陶俑的麵部,呈現人的善良可愛的神情,在人物內心情感的刻劃上,比漢代繪畫藝術中表現得更具體。泥條捏成的雜技人物,也看出對於動態結構的熟悉。動物中如馬的頭部的形態起伏的細致變化,被簡要地塑造出來,表現了馬的健勁有力和具有裝飾風,發展了裝飾和表現相結合的古代雕塑的藝術傳統。而有一部分動物形象,更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引起後人注意。漢代的動物俑中,馬、狗、豬都有一些很成功的作品。例如四川出土的昂頭、舉足、搖尾的活潑的馬駒、河南輝縣出土的陶犬等,都是在千百件出土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漢代陶馬的頭部,其形體起伏的細致變化都加以規範化,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處理方式,一向為美術界所矚目。

漢代銅鑄鎏金的小熊,在漢代雕塑藝術中,也有獨特的地位。漢代銅器中做動物形的,如羊形燈、虎形銅鎮等也都有助於了解漢代的雕塑藝術。

漢代的男女侍從陶俑,早期的身體扁平,拱手直立,下部裙裾做喇叭狀,眉宇之間看出善良溫和的神情。漢俑的生動的麵部表情,是古代雕塑藝術的一種可貴創造,在陶俑的製作中成為穩固的傳統。漢代後期的陶俑,在製作上,由模製發展為捏塑;在造型上由簡單的扁平的身軀,發展為較自然合理的體態,可以用雙腳直立,可以四麵圍觀;麵部表情與全身的姿態、動作配合非常巧妙。陶俑中除侍立的姿態以外,也有拿著農具或灑掃用具的勞動姿態,也有做舞蹈、奏樂姿態的。

四川的漢墓中發現的陶俑,特別是歌舞俑,如那鼓瑟高歌、表情快樂的人,最能收到純樸自然和真實的效果。四川發現的一些尺寸較大的陶俑,戴著奇異的頭飾和耳飾,嘴角、眼角泛著輕微的笑容,在處理內心活動上獲得極大的成功。河南洛陽出土的一些雜技陶俑,形體很小,長隻寸餘,而動作活潑有力,古代藝術家掌握人體在運動中的規律是很成功的。

從漢代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古代雕塑藝術的傳統,從許多方麵來看,而且無論是大件或是小件的雕塑作品,其特點主要表現事物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停留在外形的摹擬上。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認識到,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其獨特的鮮明的藝術風格,標誌著藝術創造力的提高。漢代美術創作的重點在於題材意義,注重思想的表現。題材表現的範圍相當寬闊。作為藝術的內容則是漢代階級社會向上發展時期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其中一些較積極的成分,有鼓舞人們前進的力量。所以漢代美術不僅在美術傳統的形成上,也在古代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發展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