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帝王喪葬
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製度並且有所發展。陵園裏隻有一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陪葬墓區也在陵墓前方。西漢初期,帝、後在一座陵園內異穴合葬。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一座陵園。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以後這種陵旁邊立廟的製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
西漢開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一種“鑿山為陵”的形製。這種形製在當時的一些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到了西漢的中晚期,墓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形製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這種墓室起到了槨的作用,所以墓室裏的葬具隻有棺而沒有槨。在這些墓葬裏,牆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裏則大都是雕刻畫像。壁畫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現帝王生前的各種生活場麵。
西漢從高祖開始,出於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稱為“陪陵”,形成規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當時的朝廷重臣和皇親國戚。據記載,陪葬長陵的有蕭何、曹參、張良等一些開國元勳;陪葬茂陵的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賜,各自建有陵園、園邑和祠堂。有的還把子孫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離帝陵越近,封土也越高大。從西漢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來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漢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則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嬪妃、宮人。這種情況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漢代政治上的興衰和變化。
漢代是中國曆史上厚葬之風最盛行的時期。包括珍寶、明器、陶俑、車馬、糧食等。漢高祖劉邦長陵,在陝西省鹹陽市窯店鄉北的鹹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麵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麵是巍峨壯觀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過原下。長陵坐落在鹹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顯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嚴。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楚漢戰爭中,他叱吒風雲,“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12次,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營建長陵。陵園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隻是規模略小而已。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漢長安城東城牆遺址
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製作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這裏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做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元宵節”的由來
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羯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隻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關於元宵節的來曆,民間還有兩種有趣的傳說:
第一個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