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雲:“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可作為本傳主要內容的一個很好的概括。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國孫吳名將,赤壁之戰中吳軍的統帥。本篇記載,他在戰前對孫權精辟分析了曹操可以戰勝的理由(這與同時諸葛亮、魯肅的意見不謀而合,可參見本書所選《諸葛亮傳》),從而更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篇中還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這次戰役的經過和周瑜所起的作用。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決定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它阻止了曹操對南方的兼並,並使劉備在荊州取得了一塊立足之地,從而為三國鼎立的局麵奠定了基礎、拉開了序幕。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其人有極精彩的描寫,把他寫成一個氣量狹小、不能容人的典型,並精心杜撰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著名故事。其實本傳指出周瑜“性度恢廓”,即性情開朗,氣量寬宏,與小說中的周瑜剛好相反。本篇末尾寫周瑜精通音樂,寥寥數語,更刻畫出周郎的風采,寫得很有情趣。可惜這樣的描寫在《三國誌》中很少。
【原文】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譯文】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堂祖父周景、周景子周忠,都曾任漢朝的太尉。父親周異,曾任洛陽縣令。
【原文】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合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曆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穀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複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譯文】
周瑜長得高大健壯,容貌出眾。起初,孫堅發動義兵討董卓,把家遷到舒縣。他的兒子孫策和周瑜同年,兩人的友情特別親密。周瑜把路南的大宅讓給孫策住,彼此升堂拜母,親如一家,共通有無。周瑜的堂叔周尚任丹楊太守,周瑜前去看望他。正好這時孫策將要東渡大江,到了曆陽,快馬帶信告訴周瑜,周瑜帶兵去迎接孫策。孫策大喜,說:“我有了你,事就成了。”於是跟隨孫策進攻橫江渡、當利口,都攻下了。進而渡江打秣陵,攻破笮融、薛禮,轉而拿下湖孰、江乘二縣,進入曲阿,劉繇逃走,這時孫策的人馬已經有幾萬了。於是孫策對周瑜說:“我用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楊。”周瑜就回去了。不久,袁術派堂弟袁胤代替周尚做丹楊太守,因此周瑜與周尚一起回到壽春。袁術想用周瑜做將領,周瑜看出袁術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請求當居巢縣長,想借路東歸,袁術同意。於是從居巢回到吳縣。這一年是建安三年。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任命他做建威中郎將,當即給他士兵二千人、戰馬五十匹。周瑜當時二十四歲,吳地人都叫他“周郎”。由於他在廬江一帶很有恩惠威信,因此孫策讓他前往守備牛渚。後來又兼任春穀縣長。不久,孫策想要奪取荊州,任他為中護軍,兼領江夏太守。又隨孫策攻克皖縣。其時得到喬公的兩個女兒,都是全國最美的女子,孫策自己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又進軍尋陽,打垮廬江太守劉勳,征討江夏,回兵平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縣。
【原文】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譯文】
建安五年,孫策死,孫權統事。周瑜從巴丘帶兵前去奔喪,就留在吳縣,作為中護軍同長史張昭一起掌管孫權府中的各種事務。十一年,統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將其首領斬首示眾,俘虜一萬餘口,回來後駐防宮亭。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帶兵數千人入柴桑,周瑜追擊,活捉鄧龍並送到吳縣。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