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明成王後的西方人少之又少,英國著名的遊記作家伊莎貝拉·伯德·畢肖普是其中的一位。1895年1月,明成王後在死於虐殺前的第九個月接見了她。畢肖普以對明成王後印象深刻而出名,她寫道:“王後是一個漂亮、苗條的女人,頭發烏黑發亮、皮膚白皙……眼睛冷漠、銳利。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她有著超凡的智慧。”
這是我們能找得到的少數幾個對明成王後的描述之一。明成王後所有的肖像畫都未得到證實,我們能確定有幾分真實性的更是少之又少。實際上,明成王後的很多事情仍然不能確定,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是什麼。
“明成王後”是死後才授予她的稱號,目的是方便活著的人提及這位死者。她出生時候的名字可能叫做“車榮”(Cha Young),意為“紫色美女”。但是,這一點人們尚無法確定。她成為王後之後,人們隻是稱呼她為“王後陛下”。
盡管如此,她的聲望或惡名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人說,明成王後準備向外國人出賣自己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和俄國,目的是讓閔氏宗族繼續把持權力、搜刮財富。有些人則視她為朝鮮早期民族主義的象征,一個下定決心帶領朝鮮走向20世紀的女人。她被日本人暗殺,因為她妨礙了日本對朝鮮的帝國主義圖謀的實現。
不管她是什麼樣的人,1895年她的離世在東亞20世紀的曆史上投下了長長的陰影。假如她的計劃得以實現,日本的野心必將受到遏製,朝鮮將加快對西方文化開放的步伐。“二戰”的結果也許將因此而改變。然而,1895年10月的一個淩晨,她在黑暗中死去,死亡的真相被首爾景福宮外麵那一片鬆樹林上空飄浮的迷霧所籠罩。幾個世紀以來,這團迷霧一直把朝鮮從外界的視線中隱藏起來。
隱士王國
朝鮮是一個和英國一般大小的、多山的國家。從地理上說,它是一個半島。但是,在曆史上,它同它的宿敵日本一樣,似乎一直樂於扮演一個海島國家的角色。15世紀,在朝鮮觸礁的第一個荷蘭水手發現,自己如果想保命的話,必須立刻逃離這個國家,因為當地人對他們充滿了敵意。
1816年,一艘英國海軍輪船在朝鮮的一些島嶼上拋錨。船長發現,“當地人處心積慮想盡快除掉我們”。大約在同一時間來到朝鮮的另一位遊客說,不管問朝鮮人什麼問題,他們的回複總是“你們打算啥時離開?”
朝鮮人從過往的經驗中得知,提防外國人一點,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半島一直是中國和日本虎視眈眈的對象。在朝鮮曆史上所謂的“三國時期”,也就是大約公元1000年之前,這個國家分裂為三個獨立的實體。最北部的地區受到中國強烈的影響,而南部的兩個地區主要同日本島西部地區相互影響。
公元918年,大將軍王建統一了三個地區,並把統一後的國家稱為“高麗”(Koryo),意為“高山流水”。現在的“朝鮮”(Korea)這個名字由此而來。1392年,王建建立的王朝為朝鮮王朝取代。朝鮮王朝一直延續到1910年,盡管當日本人拿著幾把寒光凜凜的刀,衝向明成王後的床頭時,它其實就已經滅亡了。
盡管與外界隔絕,朝鮮文化仍然發展迅速。13世紀中期,朝鮮遠遠超過了歐洲。他們向中國和阿拉伯學習製造占星時鍾;改進了火藥、火炮;甚至,他們還編寫了一部醫學百科全書。
盡管如此,當時的朝鮮是一個極度迷信的國家,現在仍然還是。在這個國家,男巫和女巫隨處可見,符咒到處張貼,妖精、鬼魂四處遊走。即使到了19世紀,仍然有人相信,明成王後是一名女巫。
兒皇帝和遺孀王後
19世紀,朝鮮這個隱士國度的對外隔絕是排外主義政策有意而為之的結果。朝鮮繼續依賴中國,把她當做自己的盟友,拒絕和宿敵日本有任何來往。同時,也避免與歐洲強權以及海軍實力正迅速增強的美國有任何接觸。假如朝鮮如同自己在16世紀期間那麼強大,這項政策可能確實會奏效,當年,他們曾經擊退了日本侵略者。但是,19世紀伊始,朝鮮王朝便開始衰落。
1800年,10歲的純祖國王登上王位,開始了一個被稱為“姻親政府”的時代。此時的朝鮮是由一名兒皇帝、一位權勢熏天的遺孀王後和她的近親統治。在19世紀前半葉,安東金氏家族勢力強大,國王經常是他們的遠親。但是,誰是國王其實已經不重要,隻要這個家族能夠輕而易舉地對他施加控製。
除了控製統治者外,安東金氏家族還挪用國庫的資金,在重要的政府職位上安插自己的家人,把對手處決或者流放。他們的這一係列做法,再加上對朝鮮國民毫不掩飾的鄙視,引發了許多次農民起義,隻是所有的起義都被殘酷鎮壓了。18世紀晚期,在朝鮮王朝一位相對溫和的統治者當政期間,天主教開始在朝鮮紮根。然而,從1801年開始,殘酷迫害天主教的事件時有發生。
朝鮮王朝深信,絕對不能讓朝鮮受到外國的影響。鑒於當時外國人在朝鮮的所作所為,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1866年,一艘重型武裝的美國“謝爾曼將軍”號商船不顧朝鮮要其離開的警告,沿著大同江向上行駛,決意在此開展貿易活動。“謝爾曼將軍”號上的船員朝聚集在河岸上的一群憤怒的朝鮮群眾開槍。朝鮮人殺死了所有船員,燒毀了商船。假如一艘朝鮮船隻駛入波托馬克河,無所顧忌地朝美國公民開槍,美國人同樣會這麼做。
出於報複,美國人發動了一場當時被稱為“針對異教徒的小型戰爭”。兩艘戰艦載著一支大約有700名海軍陸戰隊員駛向朝鮮。同朝鮮軍隊在江華島,也就是現在的仁川北部,展開激烈的戰鬥。大約有600名朝鮮人喪生。但是,這些美國人在完成了將被國內媒體高度讚揚的懲罰朝鮮的任務後,一時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於是,他們調轉船頭,穿過太平洋駛回美國。
大院君
1864年,哲宗國王突然去世。由於沒有子嗣,他的妻子金王後試圖指定一位新的國王,但是,先王的遺孀趙王後通過計謀,把興宣君的兒子,即11歲的李載晃,也就是後來的高宗國王,推上了王位,李載晃的父親因此成了一名權勢熏天的攝政,頭銜為“大院君”。幾乎可以確定,趙王後是幕後的指使,目的是讓自己的宗族取得高於安東金氏家族之上的支配地位,她的目的一時得逞了。
大院君實際統治朝鮮的時間是在高宗成年之前的1866年到1873年間。盡管由於縱酒無度、奢侈浪費而聲名不彰,他卻是一位有曆史使命感的、堅強的統治者,試圖恢複朝鮮王朝早期的輝煌。他著手在首爾建造景福宮。在朝鮮王朝伊始,首爾就成了朝鮮的首都。16世紀,在同日本的一次交戰中,朝鮮國王原來的宮殿幾乎被日本人完全摧毀。然而,重修意味著對民間課以重稅。這不僅僅讓窮人叫苦連天,富人也因為被榨取所謂“自願捐贈”而怨聲載道。當亞洲其他國家都把自己的港口對西方開放,以開展貿易活動的時候,大院君卻進一步加強了朝鮮與外界的孤立。
作為一名攝政,大院君做得相當出色,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也不能算差,因為他不但以書法精湛出名,而且,還是一個畫蘭花的高手。然而,1866年,他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為自己13歲的兒子選定了一位妻子,即未來的明成王後。結婚那一年,這名妻子才15歲。8歲的時候,她就父母雙亡,但這很合大院君的意,因為這將削弱她建立權力基礎的能力。婚禮辦得很有宮廷的氣派。明成王後瘦弱不堪,幾乎無法承受通常都要戴在皇家新娘頭上的假發,必須讓一位隨從站在身後,用手幫她持住。
這位年輕的王後自此一步步地陷入了高度緊張和複雜的形勢之中。一方麵,她是這個國家未來統治者的妻子;另一方麵,她的家族不屬於統治階層。她同樣受到對婦女嚴苛的傳統壓製。在朝鮮,婦女必須過深居簡出的生活,甚至白天都不準外出,直到大約晚上8點,鈴聲響起,提醒所有男人避開後,婦女才被允許外出散步3到4個小時。明成王後受到的限製還不止這些。在景福宮中,她的一進一出都受到嚴密的監視。她的臉不能暴露在幾乎所有男人的麵前。甚至,她的男醫生給她看病時,也必須退到另一個房間,通過一條線給她把脈。她隻能通過屏風上的一個小孔,伸出舌頭,讓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