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方麵,日軍趁38師主力他調,再次反撲。混戰至深夜,古城西部被敵奪占。張自忠飛騎趕到,組織反攻,官兵們見軍長來到,士氣振奮,一鼓作氣將敵擊退。張自忠隨後又趕到桃園、三官廟方麵督戰。日軍調集重兵攻擊桃園,並出動飛機轟炸,38師殊死抵抗,傷亡高達2000多人。目睹親如手足的弟兄們死傷相繼,血肉橫飛,張自忠痛徹肺腑,不禁潸然淚下。
鑒於敵軍源源增兵,張自忠審時度勢,決定將戰線收縮於王家岔河、七得、紅埠寺、古城之線,並建議龐軍收縮至黃山、趙家莊、九曲店之線。
28日,日軍的攻勢更加凶猛,戰事空前慘烈,59軍陣地八麵告急。
隨著戰鬥的延續,戰局日趨嚴峻,不斷增加的傷亡和持續半個多月的血戰,使官兵們在體力和精神上都大受影響,依靠他們自身的意誌幾乎難以支持下去。這對於張自忠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如果他不能使官兵們振作起來,恢複士氣,那麼奮戰十幾個晝夜的成果將付諸東流,後果不堪設想。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張自忠表現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強的意誌。他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個陣地,給官兵打氣,與官兵們一起戰鬥。他那鏗鏘有力、充滿激情的訓話,身先士卒、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百發百中的射擊,都給官兵們以巨大感染,重新點燃了他們內心的希望之火和勝利信心。
在張自忠的訓勉激勵之下,張宗衡率領官兵咬牙苦撐,殊死拚殺。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兩度衝入村內,該部以肉搏戰將敵擊退。日軍再次猛攻,守軍傷亡奇重,彈藥用盡,眼看陣地就要失守。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自忠飛馬趕到。危急中的官兵,看到軍長身騎白馬的雄姿,頓時激情奮發,土氣陡增,揮舞大刀向日軍衝鋒,終於打退日軍,守住了陣地。
29日,援軍20軍團騎兵團和57軍333旅先後到達臨沂。
30日,張自忠下令反攻,日軍抵擋不住,向東北撤退。第二次臨沂戰役勝利結束。
短短2個月之內,張自忠指揮59軍連續取得三個戰役的勝利。2月的淮河作戰,將華中日軍阻於淮河以南,打破了南北兩路日軍夾攻徐州的計劃。兩次臨沂戰役的勝利,又進一步斬斷了北路日軍的左臂,粉碎了敵第5、第10師團會師台兒莊的計劃,造成磯穀廉介第10師團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從而為台兒莊大捷拉開了序幕。
3月30日,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致電李宗仁指出:“張軍堅忍抗戰,斃敵累累,希傳諭慰勉。”同一天,國民政府以張自忠建樹奇功,特頒令撤銷對他的“撤職查辦”處分。這樣,張自忠就由59軍代理軍長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軍長。
4月上旬,第一集團軍番號撤銷,集團軍直轄部隊分撥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石友三各部。其中59軍分得姚景川之騎兵第13旅。至此,原29軍部隊完全被拆散,宋哲元將軍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4月8日,姚旅及中央軍李仙洲第92軍第13師開抵臨沂,歸張自忠指揮。
4月13日,張自忠升任第27軍團軍團長,轄第59軍和第92軍。
中國軍隊在臨沂和台兒莊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蔣介石、李宗仁等人的求勝欲望。
從3月下旬起,他們又陸續調集20多萬精銳部隊向徐州地區集結,與第五戰區原有部隊合計達64個師又3個旅,總兵力不下60萬。同時,還將中央軍胡宗南、黃傑、桂永清、俞濟時、宋希濂等部布置於豫東,作為徐州的後援力量,擺出了與敵決一死戰的架勢。日軍利用中國軍隊急於求勝的心理,調集13個師團30萬兵力,於5月中旬將徐州包圍。被圍之中國軍隊雖數量龐大,但態勢不利,在心理與士氣上也處於劣勢;若不及時突圍,後果不堪設想。
5月15日,蔣介石在武漢主持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第五戰區據此決定將所屬部隊分三路,從日軍兵力薄弱的西南麵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李宗仁指定張自忠指揮第59軍和第21、27、139師等部殿後,掩護大軍撤退,完成任務後開赴許昌集結。
張自忠又一次麵臨嚴峻考驗。
自淮河作戰似來,59軍已連續作戰三個月,全軍5個旅隻剩下不到兩個旅,急需撤出戰場進行整補。因此,以屢擔巨艱、傷亡慘重的59軍承擔殿後重任,確屬勉為其難。但張自忠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
至5月17日,戰區主力部隊陸續脫離戰場。18日,張自忠才命令各掩護部隊放棄當麵陣地,開始撤退。他讓21、27、139師先行,自己率領59軍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