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夏伯陽
馬本齋,1901年10月出生於河北省獻縣東辛莊,回族。家境貧寒,種有幾畝薄地,從小隨母到子牙河鹽堿地去掃堿土熬鹽,聽母親講《嶽母刺字》、《蘇武牧羊》等故事。上過4年學堂,聰明伶俐,好打抱不平;17歲時背井離鄉,步入軍界。誰知他投奔的東北軍是軍閥部隊,不能實現他救國救民的理想。盡管他吃苦耐勞,作戰勇敢,並且三十出頭就當上了團長,且還會有晉升的機會。但是,當馬本齋看清自己的地位和所追求的愛國主義理想是背道而馳時,便毅然棄官歸田,另找救國救民的出路。
“七·七事變”之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正苦於尋求為民效力機會的馬本齋躊躇滿誌,他在家鄉組織了“回民抗日教導隊”,約兩個連的兵力,殺向了抗日戰場。從此,冀中平原殺出一支威鎮八方的回民支隊。當時有的敗類想引誘他去給日本人幹事,說像他這樣的人物到了日本人那裏官小不了。馬本齋痛斥道:“我是中國人,絕不走這條路!我組織隊伍,就是為了抗日救國。”也有的人想拉他到國民黨軍隊去,當時有個六路軍請他當參謀長。馬本齋果斷地說:“這些軍隊腐敗無能,怎麼能抗日救國?給再大的官也不去!”馬本齋認為,隻有共產黨、八路軍才是真正愛國的,才能領導人民抗日救國。因此,當共產黨員肖秉鈞派回族共產黨員劉文正找馬本齋商談聯合抗日時,他欣然同意,毫不猶豫地帶著隊伍到了河間,與“回民幹部教導隊”合編為“回民教導總隊”,1939年,改稱回民支隊。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一支中國的夏伯陽式的旋風部隊,他們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1938年,馬本齋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表示:“我決心為回族解放奮鬥到底,而回族的解放隻有在中國共產黨幫助和領導下,才能實現。”1939年,他任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1942年6月,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兼回民支隊司令。馬本齋運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作戰機動靈活,在他的率領下,冀中回民支隊打遍了冀中平原,並轉戰於冀魯豫邊區,創造了輝煌的戰績。1941年,冀中軍區通報要各部隊“向回支看齊”,並獎給他們“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頒令嘉獎了馬本齋。
馬本齋既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由於他在舊軍隊裏的一段經曆,使他深深體驗到舊軍隊的腐敗沒落,他曾形象地把舊軍隊比做“黑洞”。當他投身革命隊伍以後,他認準的道兒,可謂風吹浪打不動搖。馬本齋從入黨到生命的終結,隻有5年多的時間。這五年,是他由一個愛國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的時期,在他生命旅程中寫下了最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始終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堅定不移。
2.“黨就是我的母親”
在與日軍的鬥爭中,馬本齋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1941年夏青紗帳期間,回民支隊給了日軍山本聯隊以沉重打擊。山本妄圖以“高官厚祿”動搖馬本齋抗日救國的決心。馬本齋則針鋒相對地放話出去:“八路軍的政策是不殺俘虜,山本隻要放下武器,繳械投降,保證留他一條命。”叛徒哈少符向山本獻計:馬本齋是有名的孝子,隻要把馬母抓起來,馬本齋會不戰自降。馬母被捕後,山本親自誘勸馬母:“你要寫信叫馬本齋來河間談判,要什麼條件都可以答複。”馬母痛斥山本說:“講條件,就是讓本齋不要管我,好好帶著回民支隊打你們這群強盜。”馬母堅貞不屈,至死不寫勸降信。馬本齋雖是有名的孝子,但更是立誌為中華的解放戰鬥到底的共產黨員。馬母在進行絕食鬥爭之後,英勇殉國了。
馬本齋憤怒揮筆:“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誌,繼續鬥爭!”“祖國就是我的家,黨就是我的母親,為了他們,我決心獻出我的一切!”
1937年底,日本人在北平成立了回教總會,在回民聚居村鎮成立回教分會或支會。他們利用回民的宗教信仰進行挑撥離間。支隊裏有的同誌,說出漢族欺壓回族的糊塗話來。對此,馬本齋說出一段樸素而深刻的話語,“七·七事變後,是誰燒毀我清真寺,殺我阿訇?是漢奸、回奸、特務,而不是漢族。是誰在領導我們抗日救國?是毛主席、朱總司令。毛主席、朱總司令是漢族而不是回族。絕大多數漢族人民和絕大多數回族人民是階級兄弟。我們是革命戰士,不要當敵人的義務宣傳員。”
在馬本齋的主張下,回民支隊聘請了阿訇(我國伊斯蘭教稱主持清真寺教務和講授經典的人),負責屠宰牛羊和安葬陣亡戰士的事,允許回族戰士到清真寺做禮拜,過回族的節日。許多回族青年還自動投奔到回民支隊來。
3.設計殺敵
1939年底,衡水一帶日軍依托衡水、深縣等大據點,強征民夫搶修石(家莊)德(州)路,企圖打開津浦、平漢兩大鐵路幹線之間的通道,還經常出來掃蕩石德路沿線村莊,氣焰十分囂張。1940年2月初,冀中軍區命令回民支隊赴深南地區活動,摸清敵人活動規律後,馬本齋決定在康莊來一個“引蛇出洞,圍點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