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逾不惑不得誌
陳納德原名克萊爾·李·謝諾爾特,1893年9月3日出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小農場主家庭。中學畢業後入克裏佛航空學校攻讀,並取得優異成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陳納德進入印第安納州的本傑明。哈裏遜堡的軍官學校受訓。3個月後,成為預備役中尉轉入陸軍通信兵航空處。
1918年秋,陳納德到長島米契爾機場擔任第46戰鬥機隊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餘學習飛行,克服了許多困難和阻力,終於掌握了飛行技術,並且在1920年得到飛行員職位,從而轉入正式飛行,與藍天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3年,陳納德調到夏威夷珍珠港擔任第19驅逐機中隊中隊長。1930年,陳納德被保送到佛吉尼亞州蘭黎空軍戰術學校學習。畢業後在亞拉巴馬州馬克斯韋爾基地的航空兵戰術學校任戰鬥機的戰術教官。
30年代,世界空軍界流行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轟炸至上”的空戰理論,戰鬥機受到漠視。陳納德對這一套理論持懷疑態度。他堅信,現代空戰是不能沒有戰鬥機的,在未來的戰爭中,戰鬥機將像轟炸機一樣扮演著重要角色。1935年,他編著出版了《防禦性追擊的作用》一書,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此書出版後,其戰術理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有著一定的影響,但卻未引起軍界上層的注意。
陳納德技術精湛,但征途坎坷。他的戰友都榮膺校官,可他已46歲肩上還扛著尉官的牌牌。這對於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來講,他的情緒可想而知。當時他的身體也不好。於是他的上司順水推舟,於1937年4月以上尉軍銜讓他退役。正在這時,他的好友霍勃魯克從中國來信,問他是否願意來華任職。他答應了。4月初,他從舊金山啟程來中國。
2.輾轉來華助抗戰
1937年5月29日,陳納德踏上了中國的土地。6月3日,蔣介石、宋美齡接見了他。宋美齡曾在美國喬治亞州讀書。陳納德與她一見如故。此時,宋美齡任航空委員會的秘書長,實際上領導著中國空軍。宋要他擔任她的專業顧問,並給他兩架T-13式教練機,以便於他視察中國空軍的現狀。通過考察,陳納德得知國民政府名義上有500架飛機,但實際上隻有91架能起飛戰鬥。
當陳納德即將完成對中國空軍的考察時,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正是檢驗自己空戰理論的機會,他決心在藍天上實現自己的抱負。他馬上給蔣介石去電,表示願在任何能盡其所能的崗位上服務。蔣回電接受了陳納德誌願服務的請求,讓他“即赴南昌主持該地戰鬥機隊的最後作戰訓練”。根據蔣介石的要求,陳納德又招募了部分美國飛行員組成了第14誌願轟炸機中隊。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第二天,陳納德派飛機參戰。雖然轟炸機隊投彈偏離目標,但中國戰鬥機在當日的空戰中取得了勝利。1937年10月,中國的飛機隻剩10多架,許多中國飛行員陣亡。
陳納德設法雇用了4個法國人、3個美國人,1個荷蘭人和1個德國人,加上6個幸存的中國轟炸機飛行員,組成了一個“國際中隊”。他們成功地襲擊了幾個敵占區目標,造成日軍的恐慌。但是在一天下午,日軍飛機襲擊了機場,使國際中隊的飛機全部被炸毀。
按照陳納德與中國航空委員會所訂的3個月合同,他的顧問任期到10月就滿了。之後,蔣介石、宋美齡邀請他留在中國參加抗戰,他毅然留下了。他們也沒談延長合同的事,隻是每月發給他一定的薪金。
當時,美國政府對日侵華戰爭持“中立”的態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國顧問在華幫助中國,曾要求美國下令讓所有在華的美國空軍人員離開中國。美國國務院將此情況轉告陳納德時,陳斬釘截鐵地回答:等到最後一個日本人離開中國時,我會高高興興地離開中國。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陳納德隨軍撤到漢口。這時中國空軍幾乎損失殆盡,隻得靠蘇聯援華的飛機來保衛城市。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陳納德和中國、蘇聯的空軍指揮官斷定這一天日機不會空襲,決定懲罰日本侵略者。為引誘日機來犯,陳要中國和蘇聯的飛機佯裝撤離漢口,飛往南昌。飛機起飛後先在武漢上空盤旋,讓人們(包括日本間諜)看到他們撤離,當夜又溜回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