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流砥柱(1)(2 / 3)

“十大政策”在內容上涉及抗戰中的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領域,在範圍上涵蓋了黨內外、國內外各個方麵。這些政策之間有機統一,構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政策體係,充分體現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曆來倡導和堅持的人民戰爭的全麵抗戰路線。它的提出和完善,有利地指導了敵後抗戰工作。由於全麵、深人地貫徹“十大政策”,敵後抗戰的麵貌為之一新,各抗日根據地的對敵鬥爭積極主動,物質生產蓬勃發展,民主政治空前活躍,人民的經濟、政治利益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充分保障,各階層及黨政軍民的關係得到極大改善。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各方麵工作的統一領導,也更加適應戰時要求,黨內黨外、軍隊人民之間同心同德,空前團結。總之,“十大政策”的提出和完善,為敵後抗戰奠定了堅定的軍事、政治、經濟基礎,使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對敵鬥爭更加有力,從而使中國戰場出現了更加廣泛的人民戰爭的嶄新局麵。

2.國民政府的對敵戰略

中國正麵戰場的態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比之以前有了較大變化。由於日軍攻占了緬甸全境,並陳兵滇西,從而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完成了對中國的半月形戰略包圍,形成了對中國戰略大後方的直接威脅。另一方麵,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遭失敗,中國正麵戰場的大規模戰略也隨著日軍的放棄而暫停,采取了維持現狀的方針,從而使中國正麵戰場所受的壓力得到緩解。

基於這樣一種形勢,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奉行了如下的戰爭指導方針:一方麵繼續牽製日軍的兵力,協助盟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作戰;另一方麵聯合盟軍,努力打破日軍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重新貫通援華國際通道;同時保持有生力量,進行大規模整軍工作,以待歐洲戰爭結束後,與移師亞太的盟軍一道,向日軍發動最後的總反攻。這一方針包含了國民政府對日作戰的一些基本設想。

第一,與日本中國派遣軍相對峙,繼續維持現狀。1942年9月10日,蔣介石在西安軍事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對敵的方略,務使敵人時時被我們牽製,處處受我們威脅,因而不得不處處設防,點點配兵;這樣,他就不敢任意抽調軍隊,來進攻我們一點了。”其實質是,以各戰區的牽製、威脅行動為手段,限製日軍集結和機動兵力,以保持目前戰線的穩定。因此,基本上是一種守勢戰略。

第二,以取得盟軍協助為條件,相機在滇西、緬甸方向發動攻勢,以解除日軍對中國的包圍,把國際通道打通,獲取援華軍火等物資,培植反攻實力。在滇、緬方向實施反攻的意圖,早在1942年緬甸失守之後就已提上日程,但由於同盟國間的諸多分歧而遲遲未決。1942年5月緬甸失守後,為了再次開中國的國際通道以為戰爭提供條件,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國將軍史迪威向中美雙方統帥部提出了反攻緬甸的初步計劃,要點是:由英國出兵3個師,美國出兵1師,中國出兵2個師,由印度阿薩姆渡親敦江人緬,向曼德勒出擊;另由中國20個師由滇西出擊臘戍,與由印人緬的中、英、美聯軍會師曼德勒。中國軍事委員會審議時提出建議:在地麵部隊出擊時,英國海、空軍須在安達曼群島發起攻擊,奪取孟加拉灣的製海製空權,並在仰光登陸。其目的在於阻止日軍由馬來亞。新加坡等處增援,以確保反攻緬甸的全勝。

然而,英國方麵以“先歐後亞”的戰略進行了周詳考慮,不認為收複緬甸是當務之急,而僅以穩定印度為目的,因此不願調集海、空軍力量用於緬甸。對此,1942年門月3日,蔣介石表示:中國在反攻緬甸的作戰中,出動18個師兵力,其中3個師用於印緬方麵,15個師用於滇西方麵,1943年2月以前完成準備工作。同時再次強調,反攻緬甸的中心問題在於英國能否出動海、空軍用於孟加拉灣和仰光地區。

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及2月間的中。英、美軍政高級參謀人員的一係列會議中,同盟國互相商討後達成了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決定:以1943年11月為期完成反攻準備;11月至次年5月實施反攻;反攻分由中國滇西、印度英帕爾及阿恰布等多個方向展開,其間海軍控製孟加拉灣,封鎖並占領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