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流砥柱(1)(3 / 3)

盡管同盟國間已就“安納吉姆”計劃達成了表麵上的一致,但英國卻躊躇不決,不願承擔正麵反攻的義務。中國影響增大是英國方麵最為擔心的問題,會導致大英帝國在東南亞及亞太地區影響的削減,甚至危及英國的殖民利益。因此,一再以“先歐後亞”戰略及不影響歐洲戰場為由,反對將海、空軍力量大量投入緬甸作戰。在英國的反對下,英、美逐步縮小了反攻緬甸的規模,將反攻變成了一場由中國軍隊主要承擔收複緬北任務,打通中印陸上交通的有限行動。羅斯福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也向蔣介石保證了中國軍隊在緬北作戰時,同盟國海軍將在南緬同時行動。因此,蔣介石在英國海軍掌握孟加拉灣控製權及實施兩棲登陸的條件下,接受了先行反攻緬北的計劃。但在其後的德黑蘭會議上,由於英國的堅持,英、美為保證諾曼底登陸戰的需要,取消了在孟加拉灣的兩棲作戰計劃。至此,緬甸反攻計劃變成了僅為打通中印交通線的有限反攻。

盡管中國一貫堅持的全麵反攻緬甸的設想未能如願,但圍繞緬甸反攻的一係列研究計劃仍表明了中國國民政府在該方向的進攻意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日軍海、空軍主力南調,部分陸軍師亦陸續投入南方,中國戰場承受的壓力有所緩解,尤其是美國提供的援華物資等,使中國有了裝備整訓軍隊的可能。

國民政府利用美援編練新軍及全麵整軍的計劃始於1942年3月。當時,軍事委員會擬訂了編練30個師的編製及裝備計劃,經中、美雙方研究修訂,於11月定稿。同年12月,中、美雙方商定,第一批30個師的裝備訓練完成之後,即著手編組訓練第二批30個師。隨後,國民政府又於1943年度頒布陸軍各部隊改進大綱,規定:3師製軍後調1個師,2師製軍後調2個團,一麵充實,一麵緊縮,預定改編66個軍。1943年前後的大規模整軍,涉及很大的範圍,包括步兵部隊及炮兵、工兵、裝甲兵等特種部隊,還涉及重新組織後勤補給製度等。1942年夏季,在同盟國的協助下,中國在印度蘭伽建立步兵、特種兵訓練基地,從國內空運數以萬計的各級軍官接受新式裝備的訓練。1943年4月,又在昆明成立步兵和炮兵訓練中心,從全軍抽調人員輪流集訓。

國民政府整軍是從一個長遠目標作的打算,其目的在於積蓄、強化戰力,但其當前的直接目的在於以首批編練的30個美械師擔任反攻緬甸的主力軍,達成目的後回師國內貴州、湖南,準備反攻漢口和九江。為此,國民政府將整軍重點放在編練將用於滇西、緬北反攻作戰的新軍。國民政府1942年夏季以後出於反攻緬甸的需要,從國內征調大批文化水平高、身體素質好的士兵、軍官充實中國駐印度的部隊,並成立了中國駐印軍總部及新一軍。1943年2月,又在雲南成立了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總部,並命令有關部隊向雲南集中。按計劃有11個軍參加雲南練兵,每師人數由8400人增至10300人,

預計按新編製組建24個新式攻擊師、2個舊式攻擊師、6個調整師,總計人數41.26萬人。

3.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全國的民族解放戰爭。由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這場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早已成為定論。但是,由於國民黨當局不願意看到中國共產黨及其他民主黨派的力量發展,采取了壓製、打擊政策,致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不斷出現矛盾,甚至危機。對此,中國共產黨以抗日大局為重,為維護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鬥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體是國共兩黨的合作。“七七事變”至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兩黨的關係比較融洽。但是,隨著抗戰進人相持,正麵戰場麵臨的軍事壓力稍稍緩解,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壓製、打擊政策逐漸加強。在“限共、防共、溶共”的方針下,國民黨采取了一係列不利於兩黨合作關係,不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和發展的錯誤做法,甚至包括軍事進攻,其中比較嚴重的有3次反共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