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布的漫長曆史
眾人似乎都認為女人纏足的曆史由來已久,是伴隨著封建王朝的一種文化,是從古時候代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畸形文化。但當考古學家挖掘開一千多年前的古墓時,竟然詫異的發現,一千多年前的女屍腳骨並不彎曲,是天足。一時之間,漫長的裹腳曆史失去了邊際,到底裹腳的曆史應該從哪裏開始算起呢?
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寫道,南唐後主李煜在唐人對“弓鞋”癡迷的審美基礎上,又獨具匠心地將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代替襪子,還讓他的妃子親身試驗,滿足他的變態審美欲望。也就是從那之後,開創了女子纏足之法。
但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纏足是起源於唐朝。那時的波斯人舞蹈中有過纏足跳舞的驚豔表演,所以大唐的男人們便受到熏染,讓女人開始纏足。不論大唐還是南唐,時間相聚不算遠,姑且可以認為是同一時代。
纏足成為一種風尚,然後又流傳了這麼多年,在男人們高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時候,他們又稱讚女人的小腳如何的銷魂。在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提到過小腳,“瘦欲無形,看越生憐惜”、“三寸金蓮”、“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摩撫”。
林語堂在他的文章《中國人 纏足》中寫道:“觀看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個走鋼絲繩的演員,使你每時每刻都在被她揪著心。”
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著林語堂這樣的觀念,古人將女人的小腳形容為“兩輪彎月”,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甚至都是小腳的,“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在明朝,男人們擇偶的標準之一就是女人的腳一定要夠小,明清時代,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對女人的小腳進行過描述。
例如清朝有個叫方絢的,自稱“評花禦史”,又稱“香蓮博士”。他就對古代女子纏足有著多方麵的研究,他認為女子纏足能夠給文人充滿豐富聯想意會和封建曆史積累的“審美欣賞”、“審美感受”及“審美要求”。可見在古代,女人纏腳,其實就是為了滿足男人們的視覺享受而已。
古代男子對女人的小腳按照品相高下,還做了細致的分類,例如有“四照蓮”,這種小腳便是在三四寸之間,端正無比,瘦削可人。還有一種稱之為“錦邊蓮”,是四寸到五寸之間的苗條小腳。“釵頭蓮”,即瘦削而更修長的小腳。“單葉蓮”便是類似於樹葉一樣瘦長彎彎的小腳。“佛頭蓮”,類似於佛頭挽髻形狀般的小腳。
關於小腳的稱謂還有許多,古代男人們對於小腳的癡迷程度,令許多女性們為了造就這兩朵金蓮”,而飽受痛苦。她們為了纏足,往往在還未成年之時就要用白綾將自己的腳層層包裹,那個過程漫長而又痛苦。等到她們成年後,再放開白綾,那時她們的腳已經因為長期的禁錮而變形。
曾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英國傳教士阿綺波德?立德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一過程:“在這束腳的三年裏,中國女孩的童年是最悲慘的。她們沒有歡笑,……可憐啊!這些小女孩重重地靠在一根比她們自己還高的拐棍上,或是趴在大人的背上,或者坐著,悲傷地哭泣。她們的眼睛下麵有幾道深深的黑線,臉龐上有一種特別奇怪的隻有與束腳聯係起來才能看到的慘白。她們的母親通常在床邊放著一根長竹竿,用這根竹竿幫助女孩站立起來,並用來抽打日夜哭叫使家人煩惱的女兒……女兒得到的唯一解脫要麼吸食鴉片,要麼把雙腳吊在小木床上以停止血液循環。中國女孩在束腳的過程中簡直是九死一生。”
小腳雖然讓男人們欣賞,卻失去了基本功能,三四寸的小腳,站都站不穩,更不用提走路了,而男人們卻認為這是一種美的象征,兩朵金蓮像一個咒語,詛咒了中國曆史上無數的婦女,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