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 另類史料6(1 / 1)

古代出家並不容易

很多人聽說現在有的寺院出家人還要求高學曆,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以為古代出家很容易,凡看破紅塵就可以遁入空門了。其實,在古代出家也不容易。

且不說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宗、後周世宗等滅佛時期,出家難上加難。就是在古代大多數崇佛時期,出家也不容易。在崇佛時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帝王看到都會合掌問訊,就是尊敬他的道德、學問、德行,他就是“人天師範”,言行舉止是天上、人間的榜樣。所以,那時出家要經過皇帝考試,考試及格才頒發文憑,稱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後,你跟哪個道場、哪位法師有緣,就到那裏出家。若沒有度牒就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國家法律的處分。

當時進士是國家考試最高的等級,相當於現在學校裏的博士學位。出家人在普通學術上拿到進士的學位,然後考佛法,再考德行,全部及格才發度牒。度牒就相當於國家認可的出家資格證書,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宋代一度改用紙製,至南宋仍舊用綾。度牒上一般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或請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誦經典、師名等,並有祠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規僧人,留居本寺或行遊他方都不會被為難,可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

為增加財政收入,官府經常出售空名度牒。據宋代《燕翼詒謀錄》等書,宋徽宗初年每道度牒價錢二百二十千,賣度牒成為官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得之不易,大家都非常重視,《水滸》上說魯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內藏了真長老的書信”,可見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槌似粗莽手腳”的孫二娘也有溫柔的一麵:她取出度牒,縫個錦袋盛了,教武鬆掛在貼肉胸前——可見這本護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另外,出家還有更多詳細的要求。

1.非是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夠自理。

太老者,過七十,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若過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聽。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若太老,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驅出。若度出家受具,越毗尼。(《僧祗》)

2.具丈夫身,有堅強意誌,能吃苦耐勞。

欲新出家者,先說苦事:謂一食、一住、一眠、少飲食、多學問,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僧祗》)

3.父母允許。

若有來求出家者,應先問父母許已,方與出家。若不先問與出家者,得越法罪。(《出家》)4.沒有犯邊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內),於淫殺盜妄四重戒中,隨犯一戒,即漂棄佛海邊外,故名邊罪。

5.出家的動機純正(非是賊心入道)。

為衣食利養混入僧團,盜聽大僧說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

6.誌性堅定,信仰明確。

曾為外道來受具戒,後複入外道,今又重來出家受戒,此人誌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許度。

7.沒有債務在身(非負債人)。

有負債人逃避債主而出家,乞食為財主捉;財主嗔恚言,沙門釋子盡是負債人。不得度負債人出家。(《四分》)

8.不是承擔社會重任的官職人員(非官人)。

不應度大臣出家,見來求請應須詰問,汝非王臣不,若不詰問與出家者,越法。若外國人來,無人委識,應與出家。(《雜事》)

9.身體健康。

病者,癬疥,黃爛,癩病,癰痤,痔病,不禁,黃病,瘧疾,謦咳消盡,癲狂,熱病,風腫,水腫,腹腫,乃至服藥未得平複,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驅出。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僧祇》)

10.四肢齊全,五官端正。

手足不健全、聾、啞、盲、跛、曲腰、侏儒、極醜等不能出家。

可見,古代出家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並不是想出家就能出家的,隻有達到標準才能出家,隻有手持度牒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和尚,否則就是“非法”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