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雄偉壯麗的遼塔(1 / 1)

遼代的佛塔遍布於五京所屬的許多地區。常見的遼塔是八角十三層的磚塔,塔為實體,不能入內攀登。遼塔的這種形製後來也為金代所繼承,在中國建塔史上,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遼金塔。

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又稱白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方,在遼代豐州故城西北角,約建於遼聖宗時,曆代都曾維修。塔身外側有精美的磚雕,經塔各層有金、元、明、清各代遊人題記,其中有些還墨跡如新,題記除使用漢字外,還有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古敘利亞文字及古波斯文字等,是研究該地區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白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角七層,通高50米。塔內還有設計精巧的旋轉式階梯走道。塔座大部分埋入地下,上部砌作仰蓮瓣。塔身外表是仿木結構形式,每層開有兩個半圓形拱門和砌有兩個方形假門,各層之間真門與假門交錯排列。外壁有天王、力士、菩薩等磚雕,造像精美生動,線條流暢,為遼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遼中京大明塔

大明塔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城遺址內。約建於遼聖宗重熙四年(1035),是中國現存遼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築於高約6米的夯土台基上,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磚塔,高74米,底座每邊長14米。塔座呈須彌形,分兩層。塔身分八麵,每個棱麵上都附有佛龕,龕內雕飾著凸起的8尊神像,分別坐於仰蓮寶台之上。每兩麵相交的棱麵上,寫著佛經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麵的觀音像特別引人注目,她體形豐滿、姿態端莊、飄帶卷風,端坐於雲煙浩渺的蓮花台上。觀音頭上有華麗的寶蓋,兩旁各有一個體態輕盈,手持荷花,腳踏浮雲的飛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門,上麵寶珠、相輪、寶瓶都是紅銅鑄造。塔共13層,每層塔簷椽頭均掛有銅鈴,計1350隻,微風吹拂,千鈴共鳴,如宮廷雅樂。塔身第一層南麵存有清鹹豐四年(1854)重修時的蒙古文題記。

遼上京南塔

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郊,是遼代最早建立的都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上京城南北各有磚塔一座,俗稱南塔、北塔。南塔屬八角七層簷式寶塔,位於城外南10裏的山坡上,高25米,台座每邊寬3.8米,塔身嵌有佛、飛天、菩薩、小塔等浮雕,很有契丹族文化的特色。

遼釋迦佛舍利塔

遼釋迦佛舍利塔,俗稱遼慶州白塔,當地蒙古族牧民們稱“金金察罕索布爾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駐地東北查幹沐淪河的衝積平原上,遼代鼎盛時期的重要州城——慶州城西北部。遼慶州白塔造型玲瓏秀美,浮雕精湛細膩,規模宏偉壯觀,為八角七級的磚木結構塔。始建於重熙十六年(1047)二月,竣工於重熙十八年(1049)七月十五日,是為遼興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聖皇太後”特建的。塔上7層共設假門28個,每門兩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塔體浮雕將儒、佛、道及薩滿的宗教思想表現得水乳交融,隱隱透出遼代佛教“星密圓通”的特色。1989年維修時從塔刹相輪樘等處發現了按遼代佛教儀軌秘藏的一批遼代聖經、雕版印刷佛經及形製多樣、造型優美、彩繪華麗的內藏雕牌印刷陀羅尼經卷的木質法舍利塔108座。史學界、文博界稱慶州白塔的浮雕為“遼代塔寺藝術的精華”、“契丹民族建築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