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宗諒祚親政後,對西夏的政治、軍事實行了加強漢化、整治軍隊等一些重要改革,不僅鞏固了新政權,而且對以後各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用漢禮
沒藏家族被鏟除後,毅宗諒祚執掌政權。親政後的毅宗,立即著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這些改革的核心是改蕃禮用漢禮,即用中原漢族王室的禮儀製度,取代元昊建國時設立的製度。
都五年(1061),毅宗派遣使者向宋朝上表,表露仰慕中原衣冠,請求明年用中原禮儀迎接宋朝使者的想法,得到宋的同意。次年,毅宗參照宋朝製度,改革了位於西壽等處的監軍司機構。都六年(1062)四月,又請求宋朝賜予太宗禦製的書法拓本,並準備建立藏書閣來存放這些墨寶。
由於對中原先進文化無限向往,毅宗還向宋朝進貢駿馬50匹,以換取《詩經》、《尚書》《易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等九經以及《唐史》、《冊府元龜》等典籍。宋朝賜給九經,而退還了西夏的馬匹。
拱化元年(1063),毅宗改用漢姓,恢複唐王所賜的李姓。
恢複榷場
西夏與宋朝麟州交界的地帶,有70裏肥沃的原野。沒藏諤龐執政時,曾令西夏農戶逐漸侵耕,收獲的作物歸其所有。被西夏侵占的土地離大宋界河屈野河隻有20裏。宋廷十分惱怒,不斷派遣使者劃清界線,沒藏諤龐置之不理。都元年(1057),沒藏諤龐出兵,攻打麟州。州府守將郭恩迎戰不敵,沒藏盤踞屈野河。都四年(1060),沒藏準備把屈野河以西20裏的田地退還宋朝,重新劃界,被宋拒絕。不久,沒藏家族敗落。
毅宗派使者與宋朝議定,在邊界設立寨堡,恢複舊界。由於連年的征戰衝突,邊境貿易停止。劃清邊界後,永寧(位於今甘肅甘穀縣四十鋪鄉)等處的榷場陸續恢複。
增用漢人
毅宗自幼由漢族婦女養大,與漢人相處日久,熟悉漢文化。親政後,他增設了很多由漢人擔當的官職——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等——以鞏固統治。
拱化三年(1065),毅宗在宋境秦鳳路俘獲漢人蘇立,授其官職;宋朝文人景詢犯罪逃到西夏,毅宗也授以學士之職讓其參政。
毅宗禮賢下士的做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漢人投奔西夏。西夏從政治上、文化上進一步加強了與中原漢室的聯係。
用兵吐蕃
毅宗在改革內政的時候,並沒有忘記對世仇吐蕃部落的報複。都二年(1058),沒藏諤龐執政時就曾對吐蕃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寧市)發起進攻,結果兵敗。拱化元年(1063),西使城(今甘肅榆中貢馬井)吐蕃首領禹藏花麻降夏,以其城池及蘭州一帶拱手讓夏。毅宗以宗室之女下嫁花麻,封其為駙馬,升西使城為保泰軍,讓花麻鎮守。拱化四年(1066)底,河州吐蕃首領瞎氈子木征又以河州之地降夏。
侵擾宋境
在對吐蕃部落取得一係列勝利的同時,西夏與宋的關係趨於惡化。拱化元年(1063),宋仁宗逝世,西夏使者吳宗前往吊唁。在宋廷,由於禮儀不合,吳宗與宋朝官員高宜發生爭執。高宜揚言要以百萬大軍攻取賀蘭山。宋英宗亦指責毅宗用人不當。吳宗回西夏複命,毅宗以為這是宋朝有意侮辱夏國。拱化三年(1065)初,派萬餘夏兵進攻慶州(今甘肅慶陽)王官城。年底,再攻德順軍(今甘肅靜寧)外的同家堡,擄掠牛羊數萬。拱化四年(1066)九月,毅宗親率大軍攻打慶州,包圍大順城,攻城3日。宋利用歸降的蕃官發強弩射擊敵軍。毅宗中流矢,匆忙退走。
拱化五年(1067)十月,西夏綏州守將嵬名山被部下李文喜等人脅迫,投降宋朝。毅宗派人爭奪綏州,在大理河被宋軍擊敗。西夏從此加強對宋軍的防備。同年十二月,毅宗病逝。其子秉常繼位,秉常年幼,由梁太後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