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王完顏亮自登基之初,就打算有朝一日南下江南,進而統一海內,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正隆四年(1159)冬,完顏亮派遣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出使宋朝,隨派一名畫工跟隨前往。回朝後,畫工將所繪的臨安圖獻給了他。麵對風光如畫的江南美景,完顏亮無限向往,並題詩雲:“萬裏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充分顯示了完顏亮一統南北的夙願。
南下伐宋,勞民傷財
金國在當時,還不具備一統中國的條件。
因此,完顏亮南侵的主張一經提及,便立即招來朝廷內外的一片反對之聲。
尚書令耨碗溫都思忠再三勸諫,完顏亮十分氣惱,本想殺之,因念其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勉強作罷。左丞相張浩婉言進諫規勸,被完顏亮施以杖刑。太醫使祁宰得知完顏亮準備用兵後,也上疏諫奏,並詳細地分析了當時的南北形勢以及金國的內部狀況,說明宋不可伐,若伐必敗無疑。完顏亮看後震怒,下令殺之於市,並沒收全部家產。皇太後徒單氏也不讚成南伐,認為連年開戰,國力受損,需要休養生息。暴怒的完顏亮竟殺死太後,並焚燒屍骨,棄之水中。
此舉令朝野震動,從此再無人敢勸諫上疏。
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的兵力。金國的兵力不足。於是完顏亮下令,在全國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凡在20歲以上、50歲以下者,悉數編充入伍。有的兵士家裏有年邁體衰的雙親,請求留下一人,也未獲許。
猛安謀克部上交的兵士,主要為女真、契丹人,一共征發了24萬人。按照體力強弱一分為二:壯者為正軍,弱者為隨從士卒。一個正軍配備一個士卒。此外,還大量征集漢軍。
在征兵的同時,完顏亮又下令收編騾馬。此令一出,民間牲畜幾乎被搜刮一空。由於收來的騾馬過多,沒有充足的飼料,完顏亮就命放養在民間尚未收割的田地中,完全不顧民間的生計。
為了進一步充盈軍資,給南侵作準備,完顏亮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預征五年的租賦,百姓怨聲載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
完顏亮為南侵所作的另一項重要準備,是營建新都南京(汴京)。為了便於南侵,完顏亮打算把都城從中都遷到南京。為此,早在正隆三年(1158)冬,他就命左丞相張浩和參知政事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張浩認為,中都剛剛建完,民力尚未恢複,不宜再大規模動工。完顏亮不以為然。張浩和敬嗣暉隻得從命,並按照旨意,將南京現存的原宋室宮殿全部拆除,再行動工。正隆六年(1161)初,南京營建完畢。新建的南京宮室極其華麗,所耗費的民力,無法計數。
此時,為南侵所作的各種準備也基本就緒,完顏亮準備動身前往南京。為了不引起宋朝的懷疑,他特別告訴宋使徐度說,他準備於近期巡幸南京,此行別無他意。正隆六年(1161)二月,完顏亮將尚書省、樞密院等朝廷主要機構遷往南京,隻剩下少數官員留守中都。
揮師南下,萬劫不複
正隆六年(1161)九月,金軍分兵四路南下,水陸並進,企圖一舉滅宋。
四路大軍,一路從海上直取臨安,一路從亳州、宿州取淮泗,另外兩路則分別取荊襄和四川。同年十月,完顏亮率金軍進攻壽春(今安徽壽縣),逼近淮河北岸。
宋高宗起用老將劉為淮浙西製置使,領兵抵禦。劉已經年邁,身患重病。副帥王權則怯懦畏敵,不敢迎擊敵人。
十月初九,完顏亮率大軍強渡淮河,王權連夜逃往昭關避難。由於守將的不戰自退,金軍如入無人之境,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先後攻占了真、廬、揚、和等州,直達長江北岸,與淮東方麵的劉軍隔岸相持。由於劉有淮西金軍的牽製,加上退守大江的詔令,他不得不一退再退,先後退出淮陰、揚州,撤守長江南岸的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