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西夏黨項族王陵之謎(1)(1 / 3)

湮沒了千年的王朝,墓主難辨的皇陵,中原和中亞文化交融的墓葬。墓中文物還能否解讀一個王朝的風雲?

在茫茫的西部大漠,沉睡了千年之久的皇家陵園在一次偶然的施工中露出了它神秘的麵紗,它就是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西夏王陵的營建年代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建在寧夏銀川市西約35公裏的賀蘭山東麓。1227年,蒙古鐵騎橫掃西夏,西夏國於是滅亡,戰火殃及到陵區,陵墓建築大部分被破壞。西夏陵墓也就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

西夏是我國二十四史中惟一沒有自己專史的政權。正因為如此,西夏給後人留下的謎團是最多的。而現在要想解開西夏國謎團的最大物證就是西夏王陵,因此,人們將西夏王陵稱為破解“神秘王國”的密碼。

那麼,西夏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二十四史中的異類,以至西夏陵也默默無聞?

西夏陵到底是一些怎樣的建築,它與漢政權的皇陵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西夏陵墓中到底埋藏著一些什麼?墓中出土的人麵鳥身、雙臂殘缺的精美石雕——妙音鳥,能與古希臘的維納斯媲美嗎?

西夏王陵中埋葬著多少位西夏帝王?

這都是西夏王陵留給後人的謎。

湮沒了千年的王陵

1972年6月,蘭州軍區某部正在寧夏賀蘭山下修築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十幾天之後,幾個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麵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一個個直發呆,誰也看不懂。部隊首長看過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時驅車到達銀川市,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距離銀川市40公裏的工程現場,對現場的保護作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

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墓室中發現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奪天工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一個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做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其後,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勘察,共發現有高大墓塚的陵墓15座,並按調查順序進行了首次編號。不久,他們終於認定這些雄偉的建築正是西夏皇家陵墓。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頭大漠中的睡獅一樣,在這裏靜臥了千年之久!湮沒於曆史塵土中上千年的西夏王陵呈現在人們麵前,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謎團。西夏王陵到底埋葬著一些什麼人呢?它們的建築結構、規模與其他王陵又有什麼不同呢?要知道這一切,就要考證西夏是怎樣興起,黨項族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神秘消失的。為什麼現有的史料中與西夏有關的史料是如此的缺乏,甚至二十四史中惟獨缺乏西夏史。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和政權呢?

西夏是我國西北黨項族在11世紀初建立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始祖李繼遷,祖先拓跋氏,唐代賜李姓。李繼遷之後是李德明,在最初勢力弱小的時候先後依附過遼和北宋,遼曾經冊封李德明為“西平王”。宋太宗時賜姓趙,名保吉;宋真宗時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轄寧夏五州之地。賀蘭山下,黃河岸邊,黨項族在拓跋家族兩代“西平王”的帶領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興盛起來,這時候的拓跋家族雖然沒有建國但已經行使帝王的權力。

李繼遷第三代傳人趙元昊承襲王位時,去唐、宋所賜姓,於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這位年輕的西夏開國皇帝,具有建國興邦的雄才大略。他曾向其父親陳述過不同凡響的政治見解,提出“英雄之生當王霸”。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元昊執政後,伸張君權,參照中原王朝製度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大建官署,逐漸完善了封建統治機構,並下禿發令,以求在風俗上突出民族特點。他整頓軍務,擴大版圖,與北宋抗衡,與遼、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為鞏固和發展新興的王國,元昊注重發展經濟,他特別重視發展農業,不僅修整秦渠、漢延渠、唐徠渠等水利設施,而且還在已廢棄的古渠上開鑿新渠,後世稱為“昊王渠”。這些水利設施對西夏的農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的渠道至今仍在利用。元昊與宋朝和好後,恢複了中斷的宋、夏貿易,進一步加強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