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僅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卻創造了異常璀璨的文明。這種具有民族和地方特點的西夏文化,是黨項族、漢族、藏族、回紇族等多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彼此影響、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一種多來源、多層次的文化。
西夏建國前夕,元昊便讓大臣野利仁榮等創造了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民族文字——番文,即後世所謂的“西夏文”。這種文字借鑒漢字的筆畫和構成原理,又有自己的特點。西夏文的創製對西夏文化的興盛、佛教的傳播、文學的繁榮、印刷術的進步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說對整個西夏文化的進程有劃時代的貢獻。作為中國20多種民族古文字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為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增添異彩。
日落西山的西夏政權終於擋不住如日東升的新興蒙古,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報複心極重的蒙古軍隊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蔽野。經曆189年,曾在中國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黨項族也從此消失。隻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或許是繼承了蒙古人對西夏王朝的仇恨,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隻在史書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成吉思汗的子孫不但要消滅黨項族這個民族,還試圖消滅它創造的文化。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試圖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可惜的是一直收獲不豐。久而久之,西夏王陵就和西夏王朝一樣湮沒在那莽莽黃沙之中了。
圍繞墓群的謎團
西夏王陵在無意中被發現之後,經過30多年的發掘整理,考古工作者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麵係統的調查與測繪調查,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專家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數量可見一斑。東西5公裏,南北10多公裏,總麵積50多平方公裏的西夏王陵給考古工作者帶來了多少興奮與驚奇。考古工作者按陵區地形從南向北分四個區域:1至6號陵依次屬前3區,每區2陵;7至9號陵屬第4區。可是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展開,這些“東方金字塔”留給人們破解的謎團也越來越多。墓主的姓名,王陵的分布,奇特的式樣,曆經千年兵火和自然災害而屹立不倒,這些都是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
墓主之謎據《宋史·夏國傳》記載,在西夏12個帝王中,有陵號的為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趙德明嘉陵、景宗元昊泰陵、毅宗諒祚安陵、惠宗秉常獻陵、崇宗乾順顯陵、仁宗仁孝壽陵、桓宗純祐莊陵、襄宗安全康陵,共9個,與陵區實際情況相吻合。但由於史書沒有記載各陵相對位置,因此無法查清各墓的主人到底是誰。本來墓碑是最好的標誌,但從目前收集到的3300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拚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所以通過多方考證,除知7號陵為仁孝壽陵外,其餘各陵尚存爭議。近期史學家一致認為3號陵可以確認是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泰陵。
西夏王陵為什麼如此殘破,連墓碑都找不出一塊完整的,這一切首先要歸於蒙古軍隊的“豐功偉績”。據說,攻陷西夏都城後,帶著強烈複仇心理以及處於戰爭癲狂狀態的蒙古大軍,對西夏人民和西夏文明實施滅絕性的毀滅。不但血洗都城,人盡滅,物盡掠,積聚近200年的城市宮殿、國寶史典被付之一炬,而且還將賀蘭山下的皇家林苑及陵園毀盜殆盡。從墓碑的破損程度來看,蒙古大軍對西夏王陵的破壞比傳說中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導致西夏王陵的墓主成為了考古學家一個苦苦破譯的謎團了。
風雨“無損”,西夏王陵“風水”之謎賀蘭山為皇家林苑。山上建有“離宮”、“避暑宮”等皇家宮殿和皇家寺院。賀蘭山絕壁千仞,鬆林如海,極目東望,銀川平原黃河如帶,阡陌縱橫,溝渠如網,稻穀飄香,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夏皇室平時在這裏射箭打獵,盡顯遊牧民族本色,戰時在這裏舉行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加上這裏地勢險要,萬裏長城在山上伸展,著名的三關口就在附近,整個地勢非常雄偉,另外該地又屬西夏國的腹地,倚賀蘭山之固,借黃河之險,可謂是銅牆鐵壁,因此將墓地選在這裏也不足為奇。但是,我們現在發現,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衝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裏的陵區裏,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暴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難道當時的西夏人有那麼高超的地理知識,能看到千年之中的水利變化?原因何在,至今是“謎”。近期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西夏9座王陵居然呈北鬥七星狀,難道黨項族也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究竟是有意而為之還是一種巧合?如果是巧合,王陵的巧合也未免太多了。如果不是巧合,西夏人的天文知識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他們是不是借助天象來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們還有些什麼地方也運用了天文知識?這也是王陵給我們留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