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成吉思汗陵之謎(1)(3 / 3)

古怪的“萬馬踏平”

蒙古人的墓葬方式和祭祀方式也充滿了謎團。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以強悍的軍事力量統一了中國,但其社會生產方式還保留了遊牧部族的許多特征。反映在葬製習俗上,也沒有起陵的傳統。他們的習慣是,貴族死後不建墳,葬完後用馬反複踩,將地麵踩平,殺駱駝羔於其上,派兵駐守該地,等到第二年春天長出草來,才撤出軍隊。這樣看著一望無際都是一樣,誰也不知道。要祭祀的時候,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向導,視其躑躅悲咬之處,則知所葬點。在這一點上,成吉思汗陵也不例外。他死後的葬地,《元史》上隻說是葬於起輦穀,但起輦穀究竟在何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裏。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的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麵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據記載,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母駱駝老遠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表麵上看來,建墓而不建陵是蒙古人的傳統,這也許和蒙古人在沒有統一之前各部落混戰不休,相互之間的仇殺十分嚴重,為了防止仇家毀墓鞭屍以泄憤,蒙古人形成了這種奇特的風俗有關。但蒙古人的祭祀方式似乎又顯得與埋葬方式相矛盾。從成吉思汗埋葬的方式來看,蒙古貴族似乎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元朝所有的史料對成吉思汗的墓址都是語焉不詳。但蒙古人又似乎特別注重祭祀,所以才弄出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的方式。但實際上,蒙古曆代貴族又是另外建一陵墓,相當於漢人的衣冠塚一樣讓後人憑吊。這種埋真建假的方式到底有什麼秘密在裏邊呢?即使就像蒙古人所采用的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一旦母駱駝死了,墓地不是就找不著了?這裏邊似乎還隱藏著什麼玄機。

從馬背上到地上的陵寢

成吉思汗的子孫想方設法想讓自己祖宗埋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但是現在又有人們所熟知的成陵。現在的成陵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隻有相傳他用過的遺物,這到底又是怎樣一個謎呢?現在的成陵難道僅僅是便於後世子孫紀念自己的祖宗嗎?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攻打西夏。第二年,在即將攻克西夏首都時,逝世於行營中。按照蒙古民族的遺俗,他們的君主無論死在何地,他的遺骨都必須送到他們祖先的發祥地漠北去。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在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概是肯特山脈中的一道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起輦”就是說,成吉思汗從這裏乘車,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再建成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汗國。可惜,這個“起輦穀”年久失傳,早已湮沒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