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國的掘墓人怎樣看待自己墓地的“風水”?空空的墓室留待何人?地宮蘊藏怎樣的玄機?古怪的葬姿是無心還是有意?
明十三陵是當年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遷都北京之後,在方士的建議下,親自勘探的一塊“風水”寶地,是一個開創萬世基業的“樂土”。這裏環葬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是我國古代帝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十三陵自1409年開始營建,至1644年明朝滅亡,曆經200餘年,營造工程從未間斷,陵區麵積達40平方公裏,定陵是其中的一座。
如果說明成祖當年選中昌平天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壽宮是因為此地“風水”好,那麼在明朝中後期,水利失修的北京昌平地區不時受到洪水的威脅,為什麼明神宗的定陵還選擇在這一代建墓呢?
定陵地宮如此龐大,它依據什麼原理進行建造,又包含著什麼玄機呢?
曆史上明神宗以貪財而聞名,有人懷疑他將自己生平所聚斂的財富都帶入了地宮,但事實上地宮中大部分地方是空的,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金山銀海,定陵是否已被盜墓賊洗劫一空?
神宗皇帝古怪的睡姿是下葬時有意為之,還是因混亂而無意造成的?
一份報告泄露天機
1955年10月4日,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份剛剛送來的《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下麵署名的是6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範文瀾和時任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的張蘇。習仲勳覺得事關重大,立即批轉給主管文化的陳毅副總理並呈報周恩來總理閱示。
消息傳開,立刻引起了有關人士的爭議。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認為,當時中國的考古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出土文物在保存和複原方麵的技術也還未過關。主要發起人、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則表示讚成,並請郭沫若和鄧拓在中央領導人麵前多作宣傳。與此同時,鄭振鐸和吳晗也間接地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對發掘明長陵的不同觀點。爭論雙方最後都把希望寄托在周總理身上。五天之後,有消息傳來,周恩來總理已作出裁決並在報告上簽字,他的批示是四個字:“同意發掘。”
考古工作者在長陵的寶城、寶頂上上下下勘察三天,找不到半點可供考慮的線索,經過研究決定:長陵規模太大,先找一個較小的陵墓先行試掘,積累了經驗再動長陵。由於定陵的主人神宗皇帝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8年,史料相對來說豐富些,另外,定陵營建年代較晚,地麵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複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定陵就注定要在考古學界引起轟動。定陵的開掘自1956年5月破土動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結束。曆時兩年零兩個月,以總計用工兩萬餘、耗資40餘萬元的代價,終於使這座深藏了368年的地下玄宮重見天日。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新中國考古學家發掘了第一座皇陵的消息,這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震動。那麼神秘的定陵究竟是一副怎樣的模樣?這位玄宮的主人又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
明朝亡國的“奠基人”
定陵的主人是誰,在曆史上的地位如何呢?定陵的主人明神宗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也是明朝極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朱翊鈞於穆宗死後即位,在位48年,終年58歲,葬於定陵,在今北京市十三陵區。朱翊鈞自幼就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6歲時,他見穆宗在宮內騎馬奔馳,便上前擋道諫阻說,父皇是天下之主,單身匹馬在宮中奔馳,倘若有一個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聽後深受感動,隨即立他為太子,自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於乾清宮,六月初十,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
明神宗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即位的前10年奮發圖強,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在江南地區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中間10年由勤變懶;最後近30年萬事不理。他始終掌握著朝政大權,在他的幾十年統治中,沒有出現大宦官專權的現象,這在明代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從這一點說,他絕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病態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興,相反卻把明朝推向絕境,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實亡於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