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乾隆皇帝裕陵之謎(1)(1 / 3)

這位自詡為“十全武功”的“風流天子”,究竟帶走了多少寶藏?三位皇後隻有兩位陪葬,這又是為哪般?那位和他恩愛異常的“香妃”又葬於何處?

在乾隆時代,清王朝已經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對待自己的陵寢上,這位帝王也是不遺餘力。他的裕陵在清代諸陵中可能規模不是最大的,隨葬品不是最多的——論規模,它可能比不上順治和康熙;論隨葬品,它絕對比不上那個又貪婪又卑鄙的慈禧。但論做工的精細,質量的上乘,它卻是絕對最佳的。裕陵在清末被盜,所以它不存在太多的秘密。但即便如此,乾隆的裕陵仍給後人留下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謎團。

這位受儒家思想熏陶最深、實施“文字獄”又最厲害的皇帝,主張以孝治國,建造的裕陵沒有坐落在父親雍正一手創製的西陵中,而是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在順治、康熙所在的東陵,但又早早地將自己兒子嘉慶帝的陵墓修在西陵,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

裕陵的地麵和地宮又埋藏著一些什麼奇珍異寶呢?

這位生平號稱“十全武功”,又有“風流天子”之稱的帝王,到底有多少妃嬪陪葬呢?陪葬的標準是什麼呢?

他生前曾立了兩位皇後,追封了一位皇後,為什麼地宮中隻有兩位皇後的棺槨,又是哪兩位皇後呢?

傳說中的“香妃”是否有其人其事,這位“香妃”又葬於何處呢?

用珍寶和工藝堆出的陵寢

乾隆的父親雍正好不容易開辟了清朝的西陵,但乾隆似乎並不買父親的賬,又將自己的裕陵建造在東陵,這是什麼原因呢?清朝鼎盛時期建造的裕陵的規模又如何呢?

乾隆皇帝登基後,本想跟隨父親,也在西陵選擇萬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選好一塊吉地後,又考慮到後世子孫對此事如何承繼安排。如果子孫們都效法他,眷戀父子之情,相繼葬入西陵,則東陵勢必香火冷落,園寢荒蕪。為兼顧兩陵關係,他便在東陵的勝水峪選了萬年吉地,將自己兒子嘉慶帝的陵寢建在西陵,並要求後世子孫隔代相葬,即父子不葬在一起,這樣清朝的東西陵就都不會冷落。他的這種打算在乾隆六十一年(實為嘉慶元年)的諭旨中,把東、西兩陵的形成及兆葬之製說得很透徹。

乾隆帝繼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時正值國家鼎盛、國庫豐盈之際,遂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其木材來自川、廣、雲、貴及東北興安嶺的原始森林,石料取自北京房山和薊縣盤山的石場,磚料由山東、江蘇專門燒造,瓦料由京西琉璃廠運送,土料也是於數十裏外選擇來的含沙量合適的“客土”。裕陵占地麵積為46.2萬平方米,工程進展數十年,耗銀200多萬兩。

裕陵的規模稍遜於順治皇帝的孝陵,但建築的壯美、工藝的精湛在清代諸陵中可謂是首屈一指。裕陵建有神道、神功聖德碑亭、華表、神路橋、牌樓門、神道碑亭、神廚庫、朝房、班房、下馬碑。隆恩門內建有東配殿、西配殿、隆恩殿、焚帛爐、玉帶橋。陵寢門內建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所有這些建築都不同凡響,尤其是地宮與隆恩殿,令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乾隆帝是個“風流天子”,生前酷愛文藝,吟詩成集,禦筆文墨舉國廣布,至今仍到處可見。相傳他一生做詩10萬多首,留傳至今的還有一萬多,超過了大詩人陸遊,是自古以來沒有名氣的做詩最多的人,在帝王中跟他的年齡一樣,拔得頭籌。他酷愛“二王”書法,曾經將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置於書房,專供政務之餘臨摹,並將該書房命名為“三希堂”,還專門命人收集古今名帖編為《三希堂法帖》。他廣收名畫名帖及珍異古玩,生之同屋,死之同穴。曾多次至陵寢,為孝賢皇後酹酒題詩,還把他的詩句製成雕漆掛屏懸掛在隆恩殿內的暖閣中。一座隆恩殿,聚金斂玉,琳琅滿目,堪稱奇珍異寶大陳列。

史料曾經對裕陵隆恩殿內的物品作了記載,隆恩殿內物品之多讓人瞠目結舌,而後人發現史書檔案記載的僅僅是乾隆十七年養心殿員外郎白士秀送的。那時乾隆皇帝方42歲,離他的死期還有47年!在這其後的幾十年裏,隆恩殿裏又增添了些什麼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但我們知道,乾隆晚年也走上曆代封建帝王揮金如土的老路,對自己身後的大事肯定不會吝嗇,由此可見以後增置添設的程度,那就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