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修建6年多的泰陵還沒有完工,這可急壞了即位的皇帝。這天,乾隆親自出馬查看泰陵,當他來到陵區時,2.5公裏長的工地上車來人往,好不熱鬧。蓋房的、架橋的、墁道的、栽樹的,人人忙個不停。一會兒,乾隆一行人來到石料場。石人石獸已雕刻完畢,石馬、石象、石麒麟形態生動,石文臣手拿佛珠、石武將腰挎戰刀,一個個形象逼真。乾隆一個勁地誇獎。這時,不遠處傳來了叫罵聲,乾隆走過去,見一個監工大臣手拿皮鞭,使勁抽一個骨瘦如柴、滿麵愁容的老石匠。乾隆訓斥了那個監工大臣一頓,便詢問老石匠家中的情況。老石匠吞吞吐吐不敢直言,一個多嘴的小石匠湊過來告訴乾隆說:“他家兩次捎信來,說他老伴病重,讓他回去瞧瞧,可請假得不到允許。前天又捎信說,他老伴死了。剛才是他走了錘,惹監工老爺生氣了。”乾隆聽後,命隨從掏出一把銀子,硬塞給老石匠,並讓他回家探望。
乾隆回京後,陵區的一幕幕總是在眼前閃動,父親死了不能入陵安葬更使他為難著急。他坐不穩、立不安,左思右想理不出個頭緒。忽然間,他眼睛一亮,想出一個點子,馬上喚來一個平日效忠的心腹大臣,兩人小聲嘀咕了一陣子。第二天黑夜,在那個大臣的指揮下,明皇陵的三座石牌坊被推倒了。緊接著,石牌坊被裝上馬車,用東西蓋好,連夜運走。車隊黑夜趕路,白天歇著。幾天後,車隊到達東海邊,大臣下令,把推倒和運送石牌坊的人通通押送到東北某邊遠地區去服役,至死不能回來。不久,泰陵這邊接到聖旨,說東海龍王給雍正皇帝奉獻了三座石牌坊,趕快派人運回來。就這樣,明皇陵的三座石牌坊便矗立在泰陵了。隻是石牌坊建好了,有好多人卻拋家別子,永遠不能再和家人團聚了。
清西陵泰陵的方城南牆中,有一個洞口,稱做古洞口,是登明樓、上寶頂的必經之處。古洞口內有一個小院落,麵與琉璃影壁相接。因為這個小院的前半部分呈弧形,酷似月牙,所以又叫做“月牙城”,俗名又叫“啞巴院”。但為什麼叫“啞巴院”呢?
傳說,“啞巴院”迎麵的琉璃影壁是進入墓穴的隧道口,封閉墓穴的出口處是整個陵寢的最後一道工序。按照曆代慣例,凡參與修築墓穴晚期工程的工匠,當皇帝的梓宮即棺槨入葬後,怕他們泄露墓內秘密,一個也不準活著出去,都得給死去的皇帝殉葬。清朝已革除了殉葬這一惡習,但是封閉墓穴的一批工匠放出去又怕他們泄露了進入墓穴的位置和墓穴的秘密,將來有人盜墓。於是監工大臣們想出了一個自認為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就叫啞巴來完成這最後一道工序。這樣完工之後即使這些啞巴出去了,他們也泄露不了秘密。於是在泰陵將要竣工、隻剩下封閉墓穴和修築“月牙城”這最後一道工序的時候,監工大臣們從全國各地選來啞巴聚集到這裏,讓他們做封門的前後工程。但監工大臣們還不放心,就叫這些啞巴們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們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地不知幹了些什麼。完工之後,又把這些啞巴發配到邊關服苦役。因為“月牙城”是啞巴們修建的,所以人們又叫它“啞巴院”。
泰陵七孔橋北、神道兩側安設了石像生五對,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雕刻拙樸,突出各自神韻。石像生作為陵寢建築這一規模的紀念性建築群的一部分,其配置並無定製。修建泰陵時,因為“風水”的原因而未設置,但到乾隆時期,忽然又設置了五對石像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雍正七年(1730年)十二月,雍正帝曾在諭旨中明確表示,不建石像生。而乾隆登基以後,出於禮製和孝道的考慮,為泰陵設置石像生諭總理事務大臣表示:因為泰陵前安設石像生一事,已經在乾隆元年下旨,令王公大臣議奏。據奏稱,詢問了原來相度“風水”的巡撫高其倬,戶部員外郎洪文瀾,他們認為泰陵的甬道,是跟隨山川的形勢盤旋修理而成,如果設立石像生,不能根據石像的大小尺寸整齊安放,而甬路轉彎盤旋的地方,一定有向背參差之所。則“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泰陵沒有設石像生,實際上是由於“風水”攸關,不是典製沒有準備的原因。自己考慮陵前設置石像生,是典禮中的一部分,如果因甬道前地勢盤旋,難於安設,或者將大紅門、龍鳳門拓展向外,使得地勢寬敞,位置就十分合適。希望大臣同和親王帶領通曉“風水”的洪文瀾僉再進一步謹慎考慮,細心審查,找到一個完美的辦法。臣工們遵旨赴現場審核了原有設計後,旋即奏議:大紅門,正在龍盤虎踞之間,保護北邊使帝王龍氣充裕,容納南麵又朝向環抱之水,前朝後拱,天心十道,實在是天造地設的門戶,不便再向外拓展,況且石像生的設立,古代的製度也沒有詳細的要求,與典禮製度沒有很大的關係,似乎可以不用再添加。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後還是依照皇帝的意思給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