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林
喜聞《江南論壇》複刊十周年,看著手中的這本雜誌,不由感慨萬千。我與《江南論壇》是老朋友了,可以說,這十年裏,我是看著《江南論壇》從一棵幼苗長成今天的參天大樹的。
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在我主持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工作期間,曾在無錫東升村組織召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蘇南的偉大實踐”研討會,中央、國務院、蘇南各市領導以及從事蘇南問題研究的許多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會議。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會議期間,與會人員人人都拿到一份《江南論壇》。而當我手拿《江南論壇》的時候,我的眼前不禁為之一亮:刊物緊緊貼近江南地區特別是蘇南和環太湖地區改革開放的實際,文章鮮活,長短搭配,雅俗共賞,無論是重要欄目的設置,還是精品文章的刊發,都令人耳目一新。蘇南竟然有這樣的好刊物!於是在會議休息間隙,我約了《江南論壇》總編輯黃勝平同誌到我房間聊天,詢問了他一些有關雜誌的情況。當我得知這一份理論學術刊物在當時竟有5000多份的發行量時,不由得讓我心生佩服。要知道在學術界有些學術刊物盡管學術質量較高,但實際刊物發行量連它的一半也不及啊。當我得知《江南論壇》是堅持以研究、總結和宣傳鄧小平理論在蘇南的偉大實踐為宗旨,以經濟理論為主、應用理論為主、地方特色為主的辦刊方針時,我真切地希望他們能按照這個宗旨和方針辦下去。就在這次會議上,論壇的同誌們熱情邀請我和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局長的靳輝同誌擔任該刊的高級顧問,我們都欣然答應。十年辦刊忙,彈指一揮間。《江南論壇》這十年的辦刊實踐表明,他們確實是按照這個宗旨和方針辦的,而且一年比一年辦得好。這就是我與《江南論壇》初次結緣。
在後來的日子裏,我多次到蘇南來調研,得到了《江南論壇》同誌們的密切配合。鄉鎮企業是我研究的重點之一,多年來我還兼任著江蘇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的會長一職;每每組織專家、學者對蘇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鄉鎮企業的發展進行調查和研究。1998年,《江南論壇》發表了我的《關於蘇南鄉鎮企業改製的調研》一文,在理論界和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對當時蘇南的實際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推動作用,促進了蘇南鄉鎮企業的二次改製。蘇南是我國民族工商業的搖籃,是中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毫不誇張地說鄉鎮企業能有今天的繁榮局麵,與同樣在江南沃土上成長起來的《江南論壇》的工作是分不開的。它為廣大黨政經領導和廣大研究鄉鎮企業的社科工作者提供了理論交流的陣地;對蘇南、江蘇乃至全國的鄉鎮企業發展都起到了較好地指導作用。
而這十年來,《江南論壇》的辦刊設想超出了我的期望。創辦於抗日烽火年代,複刊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江南論壇》,已由無錫一家獨辦變為由蘇南和環太湖諸市聯合主辦的大型區域性綜合性省級理論月刊,成為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公開發行的頗有影響的綜合性社會科學雜誌。
《江南論壇》之所以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我想這與它準確的辦刊定位是分不開的。十年來,《江南論壇》立足江南、研究江南、宣傳江南、服務江南,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認真探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蘇南實踐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能及時、敏銳地分析總結新經驗,推廣新成果,並將蘇南模式及其創新發展的成功實踐上升為理論,對蘇南和環太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參謀和智囊的作用,在蘇南以及環太湖地區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注意到,在辦刊的過程中,《江南論壇》十分注意探索和研究經濟理論宣傳的有效形式,提高科學理論對大眾讀者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理論是枯燥的,許多人不喜歡看理論文章這是事實。而《江南論壇》一直致力於探索為廣大讀者所樂意接受的路子。他們按照“把《江南論壇》辦成理論聯係實際的精品”的要求,在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務虛與務實相結合,專家學者與實際工作者相結合的采編工作新路。十年來,該刊刊登了大量富有時代氣息、生動活潑的好文章,理論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注重引導培養讀者的理性思維習慣,對於廣大讀者提高素質、指導工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江南論壇》也成為了一本集學術性、理論性、通俗性於一身的刊物。
《江南論壇》,錦繡江南的一張名片。在蘇南、江蘇乃至全國,要了解蘇南,就不能不看《江南論壇》。它已成為江南地區對外交流的窗口,是江浙地區省市各級領導了解情況、指導工作的重要載體,當代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信息平台。
我衷心地祝願《江南論壇》能一如既往,越辦越好!
(作者為江蘇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蘇省蘇南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高級顧問。本文載《江南論壇》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