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平
1948年3月下旬,中央研究院評議大會經過5輪投票,選舉產生出包括郭沫若在內的81名院士,分列為數理組、生物組和人文組。直接參與選舉籌備工作的夏鼐在事後寫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分析》一文,從純學術的角度分析了當選院士的年齡結構、出生地分布及其接受的教育背景。他發現,沿海地區、太湖周圍及上海、廣州、長沙、閩侯都是院士集中分布地點。不約而同的是,胡適在日記中也列有一張院士籍貫分布表,同樣發現當選院士中以江、浙兩省人為最多,占42%。胡適由此而感歎,並聯想到丁文江曾對中國近代傑出人物作過的統計,結果也以江、浙為最盛。
是的,江南太湖,包孕吳越,鍾靈毓秀,人文薈萃,自南宋以來一直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才輩出,獨領風騷。太湖流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無論是在農耕文明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工業化的過程中,為什麼都能領先於我國的其他地區,曆經千年而不衰呢?個中緣由,除了得天時、地利之優外,更在於有“人和”。太湖流域有深厚豐富的文化底蘊,融會了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傳統地域文化,培育形成了胸襟博大、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務實創新的人文性格,又於近現代善於接納西方的現代科技文明和優秀的人文因素,不固步自封,率先發展民族工商業和城市化建設之路,具有“人文之和”的優勢。也就是說,太湖流域的人文性格,具有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和融會貫通的創新精神。這是支撐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持久不衰的奧秘所在,也是太湖流域人才輩出的奧秘所在,從而形成“人才輩出”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這兩大社會現象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態勢。
《江南論壇》立足太湖流域,麵向全國,以經濟理論為主、應用理論為主、江南特色為主,複刊10年來發表了不少研究江南文史的文章,旨在揭示“人文之和”的江南特色及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潛在作用。研究江南經濟,不能偏廢對江南文史的研究。因為江南經濟與江南文化,在江南社會的協調發展中是互惠互利的,是一個金幣的兩麵。江南的整體實力,不僅僅體現在年年高增長的經濟指標上,也體現在蓬勃向上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上。所以,《江南論壇》作為全國優秀社科期刊、全國優秀經濟期刊,理應反映江南文化的新發展和研究新成果,並特辟“江南文史”專欄。
我們把曆年來刊發於“江南文史”專欄的文章,擇其優者,彙編成冊,冠名《江南文史鉤沉》出版。這些文章,論題有大有小,有古有今,有事有物有人,再次顯現了當今江南人文社科工作者在治學上的開闊視野。如關於太湖流域曆史發展的三篇,取宏觀視角,關於湖筆的三篇則屬微觀研究。又如“吳文化”諸篇,探溯江南文化遠古之源;第二部分的“近代”、“抗日”諸篇,則落墨於今。太湖流域,城市環布,既有文化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個性,就如他們相距不到百裏,語言語音卻各不相同,但又同屬吳語一樣。所以,亦有多篇關於城市文化特征的研究文章。如《燦爛的紹興水文化》、《杭州曆史文化特征與新人文精神》、《常州曆史,文化發展的軌跡和緣由》、《近代無錫的商市布局與特色》等等。太湖流域的民俗文化十分豐富,、多彩多姿,如關於宜興的紫砂壺、無錫的惠山泥人、口頭民間文學吳歌等,也有作者撰文論述。
當然,對於江南曆代名人的研究是熱點,篇幅也最多,有52篇,占全書的近一半。所論述的名人,大都是江南人,也有與江南關係密切、在江南留下足跡的人。既有叱吒時代風雲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有曆盡艱難、執誌如一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民族實業家、教育家、科學家,還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藝美術家……由此,構織出江南名人的群體形象。雖然還沒有得以全貌展示,而且尚需進一步精雕細琢,但概貌是有的了。江南名人的生平事跡,是江南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也是江南人引以自豪的人生榜樣。他們的精神,對江南社會的發展,對江南後人的人格塑造,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他們的生命曆程及其業績,盡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人文之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