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東莞(2 / 2)

尤其讓唐寧覺得有趣的是這批工人裏還出現了應該算是中國第一批的“外來妹”,也就是外來務工人員。之前張細招收的都是本地人,可本地人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的東莞還遠沒有後來那麼發達,被他和唐寧這麼一招,基本上能來的就都來了,所以缺口自然就得由其他人來補充。

而且這些人雖說是外來妹,但實際上都是與東莞本地人沾親帶故的,因為隻有親戚的引薦和親眼見證了他們致富的經曆(1978年龍眼村全村收入高達八十多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這些人才會來應聘,否則以唐寧一個美國人是沒有什麼號召力的,老百姓根本就信不過你,這讓唐寧十分感歎,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換到十年後你想進外企哪是那麼容易的事兒,可現在招工都這麼費勁。

由於唐寧帶來的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所以管理方法自然是全盤的日式風格,好在唐寧之前曾經反複強調和交代,所以管理人員雖然管理嚴格但還是很人性化的。而且考慮到工人們的文化程度,所以在東莞工廠進行的都是粗加工,精密程序還都是放在衝繩來進行的,但即便如此,由於大陸工人的超低工資(相對於日本來說),所以生產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唐寧的電飯煲工廠沒建立多久,東野的服裝廠也緊隨其後的就開辦了起來。相比唐寧,東野做的更加謹慎,或者說他就是想重走當年唐寧在東京的發展方式,因此他接的全都是代加工的活兒,就是拿大陸當做血汗工廠來發展。

不過他對唐寧的抱怨可是不少:“老板啊,我不知道您是對中國人有所偏愛還是現在您人老了所以心變善了,我記得當初您在東京開辦工廠的時候待遇可沒這麼高、管理可沒這麼鬆。現在您先來一步,把標準定成這樣,讓我都不好辦了。其實咱們完全沒必要這樣做,隻要待遇跟張細的差不多甚至是比他第一下都照樣能招到人。”

唐寧自知自己做的不太符合商業精神,所以勉強的解釋道:“這不是現在的情況跟當年不一樣麼。當年我在東京是白手起家,即便想開出高額待遇也沒那個條件啊,而且當時日本民眾的生活條件可比現在的中國慘多了,即便是在東京,還有好多人吃不飽飯,所以我當時開的工資就已經是高工資了,否則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排隊來應聘?但現在中國民眾雖然日子過得也不怎麼樣,但起碼還餓不死人。”

PS:這段時間過年所以一直都沒更新,很是對不起大家。另外跟大家訴個苦,我籌備了將近一個月的新書好不容易通過內審了,結果今天被主編給槍斃了,因為據說現在寫朝鮮題材,朝鮮的大使館文化處被幹涉,我的心血啊,將近十萬字的存稿,55555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