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房屋(1 / 2)

“四大眼玻璃磚墁地,炕頭上坐著我情妹妹。”

舊時村莊的房屋構成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土木結構的平房,二類是土窯洞,這兩類占了村莊房屋的絕大多數。此外尚有少量的磚瓦房和地坑院。磚瓦房的主人是村莊幾位首富,而住地坑院的則是一些赤貧戶。

土木結構的房屋是石頭地基、土坯砌牆、牆間立柱、柱上架檁、檁上搭椽、椽上鋪棧板、棧板上敷泥皮。泥皮屋頂是經不得雨水衝刷的,所以,有一些經濟較厚實的戶,會在泥皮屋頂上再加一道工序:把爐渣和石灰和成泥狀,敷在屋頂上,用石滾子碾壓,碾壓到瓷實為止。這樣的一道工序稱作滾房,滾過的房屋可以防水。未經滾過的房屋,必須每年敷一次泥皮,稱作抹房。這是一種繁重的勞動,將切碎的麥秸摻入黃土中和泥,然後放置一段時日,再加水再和,再放置,反複數次,才可以抹房,否則會裂縫,起不到擋水效果。

房屋的內牆要抹泥皮,牆麵刷“白土”。“白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黏性較強的白色的土,但不是到處都有,隻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有。所以,舊時的“白土”是一種商品,需要花錢來買。為了美觀,多數人家還要用“紅土”來刷圍牆和灶台,紅土也是較為稀缺的,但在當地一些溝壑地帶可以挖到,無須花錢。

地麵多為土地麵。經濟條件較好的,會在地麵上鋪磚,房頂打一些簡易“仰塵”,或叫“養塵”,實際是“抑塵”,就是遮擋塵土的意思。標準的仰塵是在屋頂內部加搭木條,形成框架,框架上糊幾層麻紙。但是,這樣的“仰塵”造價頗高,而且需要精工製作,一般農戶望塵莫及,隻做簡易的,用細鐵絲連綴,搭高粱稈,其後在高粱稈上糊麻紙報紙。“仰塵”的作用有兩個,一是抑製塵土掉下,二是可以保暖。當地氣候寒冷,為了保暖,有些人家還要在房屋後邊打一層土板牆,稱作包牆,房頂放置莊稼秸稈。

窗戶是木製的,一般都是四寸見方的方格子,其上糊麻紙。每年春節要換一茬窗戶紙,上邊貼窗花,多為自家婦女用彩紙剪成。其後有玻璃傳入,一些農戶會在窗戶的下半部分改裝玻璃,這樣不僅新潮氣派,而且可以透過玻璃了解窗外的動靜,讓人從全封閉的狀態中走出來。有一首民歌這樣唱:“四大眼玻璃磚墁地,炕頭上坐著我情妹妹,有人問我她是誰,我說她是我親表妹!”可見,在當時來說,有玻璃窗和磚鋪地就是人們心中上檔次的居所,是會讓人羨慕的。

隻有那些在財力上遠遠超過一般農戶的富戶才可以蓋磚瓦房。這樣的富戶是極少的,而且從該村的情況來看,光靠種地的普通農民或所謂地主富農還不一定能蓋得起。舊時,該村有九處這樣的院落。它們的主人都是在擁有較多土地的基礎上另有收入。磚瓦房的質量和樣式遠遠超過了我們上邊所說的普通民房。一磚到頂,不用泥坯,椽檁要粗,要勻。有雙層木簷,屋頂上要扣瓦。屋頂有脊,前後兩出水,脊上有用來裝飾的瓦當或磚雕。窗戶也是木製的,但在製作工藝上明顯有別於普通民房。窗戶的下半部分要安裝玻璃,側葉更講究雕工。屋頂有精工打製的“仰塵”,油漆畫圍牆。這種形式的磚瓦房是北方地區傳統建築的精華,即使在目前,人們也把能夠建成這樣一處院落作為一生中一個重要的目標。

土窯洞的製作完全是在經濟條件不敷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舊時該地區植被荒涼,樹木稀少,加之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購買椽檁會是一筆很大的支出,不得已就隻能镟窯來居住。將黃土加麥秸和成泥狀,裝入一個特製的方框內,拓成模塊晾幹以後就可以砌牆。也是用這種方法,將泥裝入一個特製的上寬下窄並有一定弧度的框架內拓成模塊,就可以用來镟窯頂。前一種用來砌牆的,稱作“泥墩兒”,後一種用來镟窯頂的稱作“網基”。還有一種比“泥墩兒”尺寸更大些但厚度稍薄的被稱作炕板子,是用來鋪炕的。灶頭生火,煙從炕洞中穿過,炕板就會發熱,就形成了暖炕。總的來講,镟窯的材料幾乎全部是土,是用強體力勞動來代替或轉換開銷的。土窯是窮人的家當,但也體現了窮人的智慧。就地取材,稀泥抹牆,再把四周用土板牆圍起,院子打掃得幹幹淨淨,農具立起來,玉米棒子壘起來,辣椒掛起來,紅紙對聯貼起來,看去也是較為規整較有生氣的。而且窯洞住起來敞亮,冬暖夏涼,也算得著了實惠。土木結構的平房和磚瓦房由於屋簷較低會影響采光和取暖,陰氣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