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農民(代後記)(2 / 2)

進城以後的農民也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好。由於千百年來的教育欠賬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城鄉隔絕,農民在知識、眼界和應付社會諸方麵的智慧方麵先天不足,主導產業和先進行業他們是難以進入的,他們隻能幹一些城市居民不屑一顧的拾遺補缺的零工散工,收入既少且無保障,也不穩定。對於農民工來說,城市的誘惑有兩點,一是可以得到比務農多一些的現金收入,二是可以改變下一代的農民身份,躋入城市居民行列。實際上,第二個誘惑也僅僅是誘惑而已,多數人不一定能夠達到。

“農民工”這個詞並不能夠完整表達這一群體的身份狀態和生存狀態。農民進城務工,他就不是農民了,村裏人會這樣認為,但在城市人眼裏,他們雖然在做工,但還是農民,因為他們沒有城市戶口。這一龐大的群體實際上成了非工非農的兩性人,實際就是邊緣人。邊緣人難免被各方忽略,甚至被歧視。一方麵,他們在村裏的利益會丟失,另一方麵,他們在城裏的基本待遇也難有保障。在城市,農民工既是犯罪行為加害的對象,同時也是實施犯罪行為的高危群體。農民工犯罪有兩個主要的誘因,一是生活所迫,二是心理上的極度失衡。在許多人眼裏,特別是在城市人眼裏,“農民工”是一個既想躲開又離不了的群體,因為他們自己不想擦玻璃、擦洗油煙機,甚至不想侍候長年臥床的長輩老人,而在內心深處,沒有人瞧得起農民工,甚至沒有人能給他們一個應有的尊重。兩人爭論,或者夫妻吵架,一人說另一人:“你這人真農民!”另一人反駁說:“你才農民!”在他們的心目中,農民不是農民,而是許多負麵存在的代名詞了。

比起農民工,他們的下一代會承受更多的苦難。家不成其為家,常年聚少離多,失去親情。他們的教育不全麵,家庭教育缺如,人格缺如。因為缺少監護,他們的安全成為問題。平時在農村,他們與年老的爺爺奶奶生活,有的寄居在親族中,有的獨處,受意外傷害和有意傷害的比率都高。假期中他們會去城市尋親,出現過太多的交通事故。這些都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

與農民成為農民工離開家園的同時,他們的土地被逐漸蠶食,被占用。經濟向好時,他們在城市容易得到一份工作,衣食無虞,可以維持,當經濟蕭條時,他們會首先下崗,就會沒有立足之地。有可能成為動蕩的動因。

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其成長的初期都以傷害農民為代價,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我們現在似乎也在步他們的後塵。能不能以史為鑒,越過這個代價太大的坎兒呢?應該可以。近些年來,國家大幅度提高對農業的補貼,提高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也提高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但是,這之中有個關鍵問題尚未解決,那就是給農民的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待遇。這個待遇難以落實的症結是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戶口製度。取消戶口管理,代之以身份管理,或者將戶口管理統一起來,農民在城市務工就可獲得同等待遇的城市戶口,進入社區,這樣,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入學,學校就不會要戶口,而是要身份證。身份證都是一串數字,是國民證件。這樣,農民工及其子女就會獲得一定的社會承認和社會保障,至少可以使家庭團圓,安居樂業。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轉變,才會使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健康有序。這樣,農村的土地流轉以及一切涉農問題,都容易解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