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這個詞並不能夠完整表達這一群體的身份狀態和生存狀態。比起農民工,他們的下一代會承受更多的苦難。這之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尚未解決,那就是給農民的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待遇。
讀罷本書,我們會對安岸莊這樣一個村乃至村民有一個大概的甚至是較為細致的了解,除去自然風貌的不同,這個村莊跟全國的所有村莊一樣,有許多農戶集中居住,在一片共有的土地上代代繁衍,生生相替。
我們知道,最早的時候是沒有城市的,隻有部落。部落發展到較大而且居住較為固定時就成為村莊。村莊發展到較大時形成了集鎮,城市是在集鎮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換句話說,城市也就是一個較大的村莊而已。
最早的時候,這個世界上隻有農民,農民以狩獵和種地為生。狩獵短缺時,他們以植物的果實和根莖果腹,於是農業形成了;狩獵盈餘時,他們把盈餘的動物養起來,以備不時之用,於是畜牧業形成了。長此以往,養畜種地就成了傳統,就構成了人類發展史上亙古不變的基礎產業。
原始部落實際是一個共同生活的大家族,這一時期是共有製,也就是政治經濟學課堂上常常講到的原始共產主義。而當部落發展為村莊時,私有製就產生了。私有狀態下,人們的所得和所餘不平衡,盈餘和短缺之間會有一個調劑,這便是原始商業,商人由此產生。日用品需求不斷擴大,產生了原始手工藝,進而發展為工業,工人產生了。人要生病,醫藥行業產生了,有了醫生。先人的經驗要傳授,教育興起了,有了教師。人有娛樂的需要,於是藝術產生了,有了藝人和明星。社會越來越龐大,需要管理,於是有了衙門和政府,官僚產生了。這就是社會分工。
這裏有幾個關鍵點。其一,無論哪個行業的出現和發展壯大都是由社會需求決定的。其二,所有的非農業行業都是從農業分離出來的。其三,無論行業劃分如何細致,農業永遠是基礎產業,沒有哪個行業的人可以離開農業而自行發展。其四,行業沒有貴賤之分。上溯幾代,我們的祖先都是農民。
長久以來,農民一直被貧困困擾,主要是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和災荒所致。由於農民的群體數量龐大以及農業產業的一枝獨大,行業擠兌尚不足以對農民形成實質性威脅。不僅如此,在過去的傳統中,農民的社會地位也不低下,我們去晉商大院以及許多名人宅邸參觀,常會見到“耕讀之家”、“常思耕讀”之類的門聯,說明早以前人們對種地當農民並不歧視,尚有向往之意。忙來種地,閑來讀書,是一種品位較高的生活方式和從業方式。
但是現在,問題出現了,農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邊。其一,農民的收入在整個社會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屬於最低。現在,統計口徑上的人均純收入,城鄉差別在一比三點五六或六七。但是,實際的差距遠比這大,因為城市居民的隱性收入遠比農民高得多。這裏所說的隱性收入,主要是指社會福利和公共投入。社會福利方麵,現在的農民也有享受,有醫療保險和養老補貼,但是數額很少,比起城市居民相差很多。政府財政在農村的公共投入也比城市低得多。以低於城市居民四五倍以上的收入應付全社會統一的市場物價,農民物質生活的差比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為了獲取相對較高的經濟收益,有能力的或者年輕力壯的農民放棄種地到城鎮打工。眾口一詞的說法是說外出打工的農民是農村的富餘勞力,是在工業化過程中向城市轉移,實際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走掉的都是精壯勞力,如果說這也叫富餘的話,毋寧說整個農業產業就是富餘的。農民進城也不叫轉移,因為轉移應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行為,是國家實施產業戰略的具體步驟,而現在的農民進城則基本是盲目和散亂的,如果把市場比作戰場的話,其實隻是一種在利益驅動下的逃亡而已,為什麼要逃亡?說明農民對身處農村有些失望甚至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