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製度。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基本法律。
至今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批準成立的回族自治地方,有省級地區1個,地級州2個,縣級地區11個。
(一)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省級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以回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並有滿、東鄉等35個少數民族散居的民族自治地區,600萬人口,其中回族200多萬。位於我國西北部,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部、南部與甘肅省毗鄰,東部與陝西省交界,總麵積6.64萬平方公裏。
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生產生活、休養生息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間友好相待,和睦共處,逐步把黃河之濱的這塊蠻荒之地開拓為舉世聞名的“塞上江南”。春秋時期以來,在寧夏先後活動的部落或民族,見於記載的有獫狁、戎、狄、匈奴、羯、氐、柔然、高車、回鶻、吐蕃、羌、鮮卑、黨項、蒙古、漢、回、滿等。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膏蘊藏量全國第一,人均煤炭占有量全國第一。有世界優質釀酒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態區,有亞洲最大的揚黃人畜飲水工程,有中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有中國最大的馬鈴薯澱粉生產基地,有1104種沙生藥材資源,有4000萬畝的草地;寧夏的羊肉品質非常好,是世上最好吃的羊肉之一,山羊絨被稱為“軟黃金”,寧夏枸杞當然是最好的枸杞了,寧夏是全國最好的大米(珍珠米)生產基地之一。
(二)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1956年11月19日成立。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麵,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連,西與青海省接壤,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為鄰,北瀕湟水與蘭州市相望,麵積7983平方公裏。人口163萬。其中,回、東鄉、撒拉、保安、土、藏等少數民族人口89萬人。自治州轄1市5縣2個自治縣。州府駐臨夏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高,東北部低,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大夏河等30多條流經這裏。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主要經濟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果、藥材等。當歸、黨參、大黃等更負盛名。礦產有大理石、石膏、鐵、銻等。現有電力、化學、機械、建材、造紙等工業。建有劉家峽水電站等。民族用品中保安刀做工精美,聞名遐邇。現已形成以臨夏市為中心的幹支相連,縣、鄉、村相通的公路交通網。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是我國著名石窟之一。
(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1954年7月15日成立。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南與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連,北與塔城、阿勒泰地區接壤,東與哈密地區相連,西連石河子市,東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麵積9.4萬平方公裏。人口143.8萬,其中,回、哈薩克、維吾爾、蒙古、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人口有34萬人。自治州轄3市5縣,州府駐昌吉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是天山山脈,北部為沙丘荒漠的準噶爾盆地,山脈與盆地之間有廣闊的衝積平原。主要河流有瑪納斯河、塔西河等。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且氣候地域差別較大。昌吉是新疆著名的農業區,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豆類、甜菜及瓜果、蔬菜等,還盛產棉花、啤酒花等。畜牧業較發達,綿羊為主要品種,所產“新疆細毛羊”“白駱駝”較著名。畜產品主要有皮張、肉食、油脂、乳製品等。主要礦藏有煤、玉石、鐵、鉻、石墨等。建有采煤、冶鐵、水泥、化肥、電力、農產品加工等工業。蘭新鐵路通過其境。昌吉市是西北地區交通中心,公路網基本形成。名勝古跡有天池、龍潭碧月、北庭故址、吉本薩爾千佛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