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寧夏簡史年表
春秋戰國時期(約前11世紀~前221),寧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代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在寧夏屯墾,境內修築了聞名世界的秦長城,還興修了著名的秦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曆史。
漢代(前206~公元220),這裏的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8)在位,曾兩次巡視寧夏,向境內移民,農業灌溉有了進一步發展。
公元407~公元431年,匈奴族赫連勃勃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政權。唐屬關內道管轄,在靈州(今靈武市)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安史之亂”後,公元756年,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州登基稱帝(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寧夏平原農業發達,相當富庶。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其疆土包括寧夏以及甘肅大部、陝西北部、新疆東部等中國西北的廣大地區,與宋、遼、金政權對峙達189年。
公元1227年,元朝(1206~1368)滅西夏後,於公元1288年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設寧夏衛。
清代(公元1616~公元1911)設寧夏府。
民國初年改府為道,寧夏改為朔方道,1929年成立寧夏省。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二)寧夏回族自治區基本區情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中國西北部,處於北緯35°14′~39°23′和東經104°17′~107°39′,地處黃河中上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東鄰陝西,北接內蒙古,南與甘肅相連。總麵積為6.64萬平方公裏,其中引黃灌區占41%,南部山區占59%。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以回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並有多個少數民族散居的民族自治地區。2006年末常住人口603.7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234.7萬人,占自治區總人口的34.90%。回族在寧夏境內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7個縣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內陸,為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南北氣候差異大,具有南寒北暖,南濕北幹;冬寒漫長,夏少酷暑,春秋短暫;降水南多北少,氣候幹燥,日照充足,風大沙多的特點。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勢北低南高,一般海拔為1090~2000米,最高海拔為3556米。全區分為北部川區和南部山區兩部分。川區素有“塞上江南魚米鄉”的美譽。南部山區自然環境條件較差,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主要山脈有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牛首山、香山等,其中賀蘭山是中國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與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
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14個縣及縣級市:青銅峽市、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惠農縣、中寧縣、鹽池縣、同心縣、涇源縣、隆德縣、西吉縣、海原縣、彭陽縣。6個市轄區:銀川興慶區、銀川金鳳區、銀川西夏區、大武口區、惠農區、原州區。寧夏全區共計187個鄉鎮。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和教育的中心,是具有1000年曆史的塞上名城。銀川市位於寧夏平原中部,麵積3499平方公裏,人口133.0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0.74萬人。
(三)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管理
根據中國憲法,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寧夏回族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財政等方麵行使自治權利。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曆屆人民代表的選舉,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代表和委員所占代表委員總數的比例要大於該民族人口的比例。充分保證了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代表性。從組織上保證了回族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製定並頒布了一批地方法規和條例,並因地製宜地製定了一係列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自治政策,采取了不少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使自治區山川各地發生了深刻的曆史性變化。特別是回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回、漢各族人民建立起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民族團結日益加強,實現了共同繁榮進步。
(四)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域及發展特色
寧夏全境由北向南分為賀蘭山山地,銀川平原、靈鹽台地、山地與山間平原、黃土丘陵和六盤山山地等六個地貌區。
1.賀蘭山山地
賀蘭山位於自治區西北部,山體東北-南西走向,中段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段是自治區重要煤炭基地。山體綿延近200公裏,最高峰海拔3556米,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
一億年前,賀蘭山像一匹駿馬出現在寧夏平原和內蒙古草原之間,猶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住漫漫黃沙和滾滾寒流。平均海拔1600~3000米的賀蘭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和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賀蘭山丹崖翠峰,巍然峻大,盤踞數百裏,寧夏倚以為固。古人讚其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非常獨特的山,南北縱向(中國主要的山係是東西走向)。賀蘭山接六盤山,穿過秦嶺然後到了四川,再到雲南,形成南北縱向兩千多公裏的一道山脊,是中國大地東西兩個板塊的一個接縫處,也是太平洋構造和古地中海構造的接縫地方,它正好把中國在地理上分成了東西兩半,也是一個地殼運動非常頻繁的地方。在氣象學上,它有兩大特點:一、它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二、賀蘭山西邊的河流都是內流河,河流流不到大海裏去,賀蘭山東邊的河流,都彙到黃河,最後從渤海進入太平洋。
賀蘭山岩畫是磨刻在大地上的遠古詩篇。自古以來,匈奴、鮮卑、羌、柔然、突厥、黨項、吐蕃、蒙古等少數民族,先後在這裏遊牧、狩獵。他們仰觀天象,俯看萬物,以石為紙,在賀蘭山的十多個山口,敲鑿和磨刻了數以千計的岩畫,描繪出古代賀蘭山虎豹橫行、狼突鹿奔、牛羊遍野的生動景象,留下了古代遊牧民族麵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歡慶豐收的喜悅之情。
滾鍾口為賀蘭山勝境之一,1988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現是寧夏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滾鍾口,俗稱“小口子”。此山口三麵環山,山口麵東敞開,形似大鍾。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山,又像是鍾內懸掛著的鍾錘,人稱“鍾鈴山”。“滾鍾口”由此得名。
滾鍾口風景區是寧夏最早開發的旅遊景點。早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頂、山穀建造了三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窿,修建了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觀音廟等數十處廟庵台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
民國時期,偽寧夏主席馬鴻逵在此修建了數處供其避暑的私人避暑別墅,這些建築基本完整保存,它們是寧夏至今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時期的木結構高官私宅建築群。現存釣晚閣、賀蘭山莊代表了那個時期寧夏木結構建築的最高建築工藝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期,銀川市政府對景區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一定量的便於觀光旅遊的景點。滾鍾口到處都飽含著曆史的古香,發散著文化的神韻,其美景既溶入了中國傳統的詩情畫意和美學意境,又散落著眾多古文化遺存。
在滾鍾口,道、佛、伊斯蘭教三教共榮一處。三教處一地的奇特宗教格局成為中國名山中宗教活動場所的一絕,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絕無僅有的。
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為上中下三層台院,三座殿宇雕梁畫棟,蔚為壯觀,被稱為“朔方第一寶刹”。據史料載,西夏至民國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曆史上這裏是西夏時期的聖山。
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來自阿拉伯也門的傳教先賢克馬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並在此地發現了大量與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聖跡相似的景物,長老在這裏用那些相似的景物身體力行地講述朝覲的聖功。他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深得本地及周邊穆斯林群眾的崇敬。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過“爾麥裏”(紀念活動)。
寺院老君堂是太上老君的道場。相傳春秋時期,太上老君因創立道家學說而名震寰宇,太上老君出函穀關後雲遊天下,來到了西部神山賀蘭山滾鍾口,來此拜訪天神鬥姆。老君來訪後,與鬥姆在此談經論道,並在此結廬授徒,度化得道高人。數十年後當老君鬥姆功德圓滿後,便攜高徒由此升仙。老君升仙後,受其惠澤的無數道眾,為表達對老君無限的敬仰與懷念,便在此處為他修建了老君堂。